APP下载

思考: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之虚拟旅游

2014-10-22胡阿明

艺术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冲突文化遗产思考

胡阿明

摘 要: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境界的提升,作为休闲生活的新方式,虚拟旅游正在不断突破传统旅游的观念,创造未来的“虚拟旅游时代”。本文通过对虚拟旅游产业大致了解,依据其现在的发展状况及基本特征,对当今的文化遗产旅游产生的作用粗略地做些思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冲突;虚拟旅游;思考

0 前言

文化遗产管理的使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发生着变化。传统意义上的遗产管理使命随着文化消费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资源已经赋予了一份新的使命: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经营和开发。对文化遗产的经营开发至今,已存在多种模式,也初具规模。然而暴露的现实问题和冲突还是很明显的,主要是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冲突,遗址的破坏和消亡速度不断加快。遗产界甚至旅游行业也在思考着一种双赢的开发模式来促进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为什么要频繁提及旅游业呢,笔者认为当今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彰显方式之一正好是依托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挂钩的。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却给文化遗产地造成潜移默化的破坏和不可估量的损失,许多蕴涵着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现今却成了用来提升政绩的牺牲品,成了用来营利的商品,各地借着“申遗热”,文化遗产地被当作了“提款机”,地方政府只看重经济价值,却对遗产地的文化价值的挖掘置若罔闻,只在乎产出,对遗产地的维护保养支出却少之又少,游客的纷至沓来,景点的承载量不断新高而不去关注最大承受力,导致宝贵的遗产加速衰亡。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现实中形成了尖锐的冲突的实证,申遗成功的敦煌莫高窟,游客数量激增,导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和文物见光过度,许多壁画开始脱色和表皮剥落。短短几十年间,莫高窟遭受的人为损坏超过了过去千余年的自然侵蚀。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虚拟旅游产业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个产业的开发似乎对近年来的文化遗产加速消亡的现象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将通过对虚拟旅游的一些基本情况的梳理,思考其对当今的文化遗产产生何种影响。

1 虚拟旅游的兴起背景及定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进步、互联网技术普及加快及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旅游行业而言,一方面旅游网站不断增多,互联网旅游信息资源愈加全面;另一方面关于旅游的内容逐渐多样化,层次也愈来愈深,于是侧重于景点的“虚拟旅游”也应运而生。虚拟旅游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可视化特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交互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现实旅游,成为一种新的休闲生活方式。沈雅琼,陈诚的《从Google Earth的兴起思考我国虚拟旅游的发展》文中指出,2005年Google Earth的推出,掀起了基于互联网的虚拟旅游发展热潮,使“足不出户而一览天下”成为可能。可以预言虚拟现实技术将对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旅游产业将步入虚拟旅游时代。同时也提到了虚拟旅游主要是参与者通过传感器和效应器与虚拟木偶发生交互,以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沟通的方式。依据足不出户的原理,可以大胆地将虚拟旅游定义为虚拟旅游是指任何以非身临其境的方式获得旅游景点相关知识或者信息的过程,这些方式可以是文字、图形、录像或其他方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系统营造虚拟环境,而旅游者则通过交互设备去完成旅游体验的旅游方式。

2 虚拟旅游的“双刃”界定

虚拟现实技术已被证实具备打造出低成本、无界限、安全高效的接近真实的虚拟旅游环境,其对真实旅游的冲击和替代作用已不能再被忽视,可以说虚拟旅游的巨大优势对旅游业者还是旅游消费者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当然虚拟旅游的光鲜外表背后也存在着弱点,这也是它无法取代现实旅游的根源所在。

综合众多学者观点概括出虚拟旅游的优势如下:交互性,旅游者能够利用多种交互手段与虚拟旅游中的物体、事件相互作用或交流信息。无障碍性,避免传统旅游中的障碍。例如,费用、交通、时间等;经济性,避免了实际旅游的诸多障碍,使旅游的成本大大下降;超时空性,虚拟旅游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微观、宏观、宇观、客观、主观以及幻想世界等拥有的物体和发生的事件单独呈现或进行有机组合,并可随时随地提供给旅游者;舒适性,保证旅游者出行的方便与舒适,减少旅游者的压力,保证旅游的舒适性;安全性,虚拟世界旅游能够消除旅游中可能的伤害和危险。同时,它对于避免旅游活动影响自然、人文景点,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污染。

另据研究表明,虚拟旅游仍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便是其不能给游客提供完全真实的感受,由于储存技术的限制而导致对所有现实细节很难把握而失真,使得游客满意度下降;非自主性,虽说虚拟旅游具备交互性和超时空性,此自主非彼自主,虚拟环境存在着边界限制,反而弄巧成拙;一定的生理和社会危害性,长时间沉浸在虚拟的环境中,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一面,甚至于逃避现实,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缺乏回忆性,缺少对于景区的留念能力。例如,拍摄照片等,导致虚拟旅游的回味性不强,减少的必然是回头率。因此,虚拟旅游是不能取代现实旅游,旅游者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择优选取一种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虚拟旅游完全可以作为现实旅游的补充方式,对适用者而言是非常明智的,并应该被鼓励。

3 虚拟旅游的适用范围

当前虚拟旅游正在不断冲击着传统旅游业,其适用的范围已经不止于娱乐及教育,同时进军营销行业,甚至在遗址保护和管理发挥着余热。简单来讲,虚拟旅游可以减轻现实旅游中存在的承载量限制和维护保护文化遗产的压力,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1)娱乐体验。伴随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旅游欲望的增长,实际上的现实景区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而虚拟旅游灵活机动、成本低,适合于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建立,这些特点与当今的消费观念更为吻合,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的获得旅游娱乐体验。虚拟旅游会成为一种为广大较低收入的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可行方式,对人们心中向往却无法到达的旅游目的地起到一定缓解的作用。这也必然刺激着更多的企业开发虚拟旅游项目,其成为炙手可热的娱乐项目为期不远。 (2)科普与教育。在教育功能方面,虚拟旅游完全不逊色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遗产地,虚拟旅游是一种利用交互设备对真实景点内的信息和知识的学习、娱乐的旅游方式。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虚拟旅游降低了实地中的危险系数,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不存在高危险系数的实践活动项目,既允许学习者犯错误还可以提供多次机会,是个难得的学习场所。同时虚拟旅游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多维信息空间进行仿真建模。例如,网络庙会、数字博物馆。通过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虚拟旅游可以展示过去的或未来的情景,对应于复原型的景点、预测型的景点,扩大旅游者同景区在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交流范围,具有教育意义和科普意义等。 (3)旅游服务营销。虚拟旅游是用户同虚拟环境的交互行为,依据原真性,虚拟空间中的旅游景点是现实景点为参考的。因此,虚拟旅游过程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营销手段。借助虚拟旅游这一载体,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展示具有丰富、直观、感染力强的效果,而且手段十分便捷。对于旅游业者而言,一方面是减轻了现实景区的压力,开发虚拟旅游侧面上是为现实景点促销和造声势,提升旅游者的潜在欲望;另一方面,通过虚拟旅游体验性过程,使用户预先浏览景区景观,了解景点路线、设施情况,帮助消费者消除旅游消费的潜在风险,激发消费者的潜在使用动机就成了旅游营销的关键环节。 (4)遗产保护和管理。必须先理清虚拟旅游与现实旅游之间的关系,虚拟旅游对现实旅游在理论上、应用上都有突破,是现实旅游的补充和完善。从这点上讲,面对文化遗产地的人数压力和环境压力,虚拟旅游对现实旅游是非常有利的,所以虚拟旅游在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在虚拟旅游系统有潜力成为宣传保护文化遗产意识,保护实地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许多文化遗产正在受到破坏的侵袭,而主要的破坏源就是游客。为解决这一问题,虚拟旅游能够提供真实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提供无破坏性的公共观赏场所,游客能够在虚拟景区中观赏人类遗产的每个细节,而文物保护者也不用担心对文化遗产造成永久性损害,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管理成本问题。

4 调查和思考

当今中国已然成了全球的旅游大国,数据统计,2012年客流量30亿人次,海外0.8亿人次,1.3亿人次入镜游,海外消费业全球第一。文物古迹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约占5A景区的60%,但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要保护文化遗产,因为每年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源都在极速锐减中。所以,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必须有新的办法。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更是明文规定限制最大承载量及采取门票预约的方式来控制景区游客的数量。这一规定的出台的直接目的就是对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科学保护和限制过分利用这些资源作为摇钱树的做法。中国的文化遗产无法承受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借助新媒体科技,可以推动文化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虚拟旅游也就是依靠这种土壤发展起来的。

本文通过对虚拟旅游情况的介绍,也分析了虚拟旅游与现实旅游的差异,认为虚拟旅游一定程度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有效方式。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文化遗产资源的魅力就是它的真确性价值,文化遗产的真实唯一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吸引人们向往的真正动力之源。而虚拟旅游中的一切资源和产品都只是通过高科技媒介转换出来的东西,缺乏真确性价值,就好比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带来的只能是短暂的新奇和吸引力,长久下去必然失去它的利用价值,变得门可罗雀。文化遗产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在虚拟旅游中很难得到完美地诠释,我们对虚拟旅游不能抱有很高的期望,我们能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同时虚拟资源和现实的文化遗产资源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虚拟旅游只能是现实文化遗产旅游模式的补充,对文化遗产进行一种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徐嵩龄,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何晓琳.虚拟旅游的优势分析及其运作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8).

[3] 沈雅琼,陈诚.从Google Earth的兴起思考我国虚拟旅游的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07(03).

[4] 黄雪莹,张文建.现代旅游服务营销的新方式——虚拟旅游现象分析[J].上海科学管理,2008(1).

[5] 刘显世,唐月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文化遗产开发[J].东岳论丛,2012(12).

[6] 我国“申遗热”背后的隐忧[N].西海都市报,2010-9-18.

猜你喜欢

冲突文化遗产思考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