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形式的探索和思考
2014-10-22黄志东郭媛
黄志东 郭媛
摘 要:防震减灾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和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介绍广东省地震局近年来在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形式和方法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对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出了一些认识。
关键词:防震减灾 宣传 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189-02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灾害严重的国家。作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促进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战略措施,是最有效的减灾途径之一。而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薄弱,避震逃生应急能力不强,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是我们国情的现状。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教训是那么的深刻,呼唤我们要不断加强地震科普工作。
1 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1.1 发挥媒体优势,扩大宣传效应
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发挥媒体的优势,防震减灾宣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1年4月28日上午,省地震局举行以“减灾、安全,建幸福家园”为主题的首次媒体开放日活动,为即将来临的防震减灾宣传周造势。活动内容是召开新闻通报会、参观地震监测及应急救援装备展、省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及地震科普馆。新华社广东分社、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15家媒体参加了活动。在通报会上,省地震局梁干副局长介绍了我省防震减灾“十一五”期间的进展、“十二五”发展目标以及重点项目。详细解答了媒体记者提出的“地震預警、特大桥梁强震动监控、震害预测、避难场所建设、地震应急包”等问题,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1.2 抓住社会热点,把握最佳时机
大震巨灾的发生,使社会公众对地震尤为关注,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尤为迫切。省地震局抓住每一次大震巨灾中的社会热点问题,把握最佳的宣传时机,举办专题宣传活动,及时答疑解惑,大大增强了防震减灾宣传的时效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发生9.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日本福岛核电站严重核泄漏,对我国的核电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广东,有6座建成或在建的核电站,人们对核电安全高度关注。为贯彻落实时任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关于坚定不移推进我省核电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我省核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向广大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地震与核安全科普知识,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年后,广东省地震局联合深圳、江门、阳江、汕尾等市政府,中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地震与核安全科普宣传活动”,数千市民积极参与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专家作防震减灾与核安全知识讲座、现场答疑、地震与核安全知识展览等,宣传活动持续了一周。此外,省地震局还联合中广核集团在广东省地震局门户网站上开展“地震与核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
活动及时解答了社会公众对于核电地震安全的疑惑,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
1.3 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宣传阵地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地震行业的自身力量和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其他部门的力量,共建防震减灾的宣传阵地,是拓宽防震减灾宣传平台的一个“捷径之路”。
在省地震局、越秀区关工委、越秀区教育局领导的协调下,省地震局与越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共建地震科普馆,由学校出场地,省地震局负责场馆建设,该馆于2012年11月建成。该馆每年接待中小学生近4万人次,越秀区的每个学生都要到该基地接受教育至少一次。省地震局还就科普讲解员的培养和设施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1.4 公众需求有热点,科普基地有亮点
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作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在防震减灾宣传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是有效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的最佳场所。科普馆自2006年建成以来,根据公众需求不断升级,做到每年有新亮点,始终保持最佳的服务状态。
日本311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广东核电站安全吗?这是所有广东人都在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此,科普馆围绕日本地震和广东核电的地震安全等问题对展板进行全面改版,制作了以“日本3.11地震”为专题的展板。
2013年,科普馆专门设置了“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展示区”,公众可对做过房屋抗震性能普查和震害预测的地方进行查询。同时,还创作了《如何测定地震》Flash宣传片。不仅为公众解答了他们最关心的“房屋抗震”“地震是如何测定的”(“交切法”定震中)等问题,同时也把专业和深奥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展品。2014年又推出“广东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系统”,为农村盖房抗震提供技术服务。
1.5 利用新兴媒体,拓宽宣传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防震减灾宣传必须转变工作方式,适应现代媒体和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满足社会公众心理的需求变化,扩大知情面和影响力。省地震局在借助科普场馆、街头宣传等实体宣传平台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极大地拓宽了宣传途径。
2012年5月12日,省地震局在新浪网的官方微博正式开通,随后相继在腾讯网、人民网开通了官方微博。震时发布地震信息,平时进行科普宣传。逐步设立了“地震快讯”“地震史上的今天”“话说减灾”“我们在行动”等栏目。准确、及时地发布最新的地震信息、防震减灾工作进展等内容,搭建了一个快速权威发布地震信息和与公众沟通的平台。
2014年5月12日省地震局官方微信“南粤防震减灾”正式启用,目前已开通科普馆预约参观、科普知识、地震讯息、你问我答等功能,未来还可进行震情讯息定制、避难场所查询等。
1.6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科协、宣传、教育等部门是科普宣传活动的重要组织单位和成员单位,省地震局重视与这些部门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在全国科技周等重要的宣传时段,多部门合作组织实施宣传活动,增强防震减灾宣传的声势和效果。
2011年,在广州市科技与信息化局的倡导下,广州市科普基地联盟正式成立。省地震科普馆作为联盟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联盟组织的“三下乡”“广州市科普讲解员大赛”等活动。2012年,科普馆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普基地”,并且是地震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普基地,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
1.7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广东省地震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确保宣传普及最大化。
防震减灾宣传“请进来”:2012年,省地震科普馆成为“省直关心下一代工作活动基地”定点单位,与各单位关工委合作开展青少年科普宣传活动;2013年,成为“黄花岗街道青少年暑假社区教育活动”定点单位,成为“印象黄花”参观游览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站;2014年,省地震科普馆成为广东省直机构首批(共9家)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其中一员,作为全省208家省直、中央驻粤单位40万干部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防震减灾宣传“走出去”:2014年,省地震科普馆开展科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三进活动,分别与十多个单位签订了科普三进活动合作协议,改被动为主动,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带进学校、社区和农村。
1.8 虚拟平台与实体平台相结合,推进数字地震科普馆建设
实体科普馆存在覆盖人群有限,维护更新周期较长等局限性。因此,基于数字网络宣教、建设数字地震科普馆是网络信息时代防震减灾宣传的必由之路。
自2004年始实施“广东省数字地震科普馆”建设项目。该馆将利用数字技术模拟实体展馆,实现虚拟漫游参观。此外还包括电子图书厅、动漫游戏厅、影视厅等丰富多彩的栏目。数字地震科普馆的建成,将会是实体展馆的重要补充和升华。届时,广大公众可以足不出户、身临其境、随时随地参观三维虚拟数字地震科普馆。
2 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今社会,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社会舆论传播方式显著变化,我们还须不断的转变传统的宣传方式和方法。
2.1 适度科学地宣传
准确预报地震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地震科普宣传也是一个难题。进行适度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把握好宣传的尺度。平时应注重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由于地震灾害的小概率性、突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造成平常时期公众“漠不关心”和“神经过敏”并举的心理特征。因此,宣传方式宜采用和风细雨、春雨润物的方式进行。平时防震减灾宣传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普及性宣传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深入持久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以增强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既克服侥幸麻痹思想又要消除恐震心理,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能力和识别、平息地震谣传的能力。
2.2 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减灾文化
坚持正确的防震减灾宣传导向,通过网络等大力营造防震减灾网络文化氛围,将网络服务建设成具有地震行业特色的服务,并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相融合,使其成为地震科普教育中重要手段。及时发布正确的地震信息,做好防震减灾的舆情监控,发现地震谣言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2.3 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产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快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对科普宣传产品的要求有了质的改变,简陋的科普宣传传单已经与这个时代相距甚远,人们更青睐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方法制作的科普宣传产品。
建议加强与动漫公司、影视公司及各类专业机构的合作,发挥他们在策划、创意、制作方面的优势,针对幼儿、中小学生、社区、城乡居民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等不同对象创作出版相应的科普宣传产品,增强科普的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
2.4 加大培训力度,培养科普宣教人才
地震宣传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针对性,涉及诸多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所以地震宣传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适应当前改革开放中宣传理论、内容、手段、媒介的变化,不断更新思想、开拓创新。这对防震减灾宣教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建议地震系统和科协系统打造科普宣教培训平台,建立宣教人员岗位业务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地震科普宣教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具备专业地震科学知识,又深谙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5 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受到经济落后、人员众多且分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经费投入始终不足,严重制约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部分群众因为缺少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往往导致小震成灾、中震大灾、大震巨灾。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力度势在必行。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追求更为迫切,对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期望越来越高,对防震减灾宣传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能通过各种措施或手段大大减轻因地震造成的损失。通过不断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形式或方法,吸引更多的公众加入防震减灾的队伍,形成全民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是最有效的减灾途径之一。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參考文献
[1] 袁志祥,李娟,段锋,等.新时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想[J].高原地震,2011(4):61-64.
[2] 卢婷.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全民防震减灾新局面[J].国际地震动态,2013(9):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