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活的孩子”创造“精神世界”

2014-10-22苏霍姆林斯基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生动校本教研

苏霍姆林斯基

在热烈讨论中开展校本教研

帕夫雷什中学每月要开两次科学——校务会议或心理学讲习会,校本教研是其中的第二部分内容。

校本教研活动中,首先进行的是由校长、教导主任或最有经验的教师准备的“理论报告”。报告后,通常都要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们对重大的教育问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论报告以及后续讨论的中心一般是有关教育与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的某一问题。

自1960年至1966年的七年间,帕夫雷什中学教师团队共讨论过95个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个问题系列,有道德与情感领域的,智力发展领域的,行为习惯领域的,生理健康领域的,等等。内容十分宽泛,但又十分具体、深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都紧扣学生教育问题,指向于“活的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非常明显的一点。

重在剖析生动事实而非空谈

帕夫雷什中学的校本教研大都建立在这个团队集体教育工作的生动事实的基础上,团队绝不会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对诸多生动事实的剖析来开展教研活动。我们曾经围绕一个叫“别佳”的学生经历展开持续研讨。经过五年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不但没有数学才能,就是连初步的算术知识学起来也很困难。在一、二年级时,他连最容易的习题都不会做。依老师看,这个孩子连乘法表也掌握不了。

然而,当他迷上了少年数学家小组的数学匣的制作活动时,他的兴趣被激发了。那是一种运算教具,可以用它以直观的形式概括许多数量关系,别佳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焕发出好钻研、好学习的精神。过去被他视为沉重负担的脑力劳动,变成了他的需求。以后别佳成了班上优秀的“数学家”。

由别佳的教育事实,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教育信念:如果一个人有了思考的需求,如果他在脑力劳动中看到了想要达到的目标,那么情性和他思想上的束缚就必然会消失。

建构理论不是教研的完结

经由典型教育案例,深化认识、提升理念、建构理论之后,校本教研并没有完结,而是通过问题思考,引发带有激烈争论性质的交换意见,把校本教研引申到后续普遍的教育实践中,以进一步推进教育实践,增加教育实践的深刻性、有效性。比如,我在讲述了别佳的案例以及由此而坚定的教育信念之后,便提醒大家:才能与需求的和谐问题有许多还远未解决,如怎样把认识过程和学习活动跟创造和创作结合起来?既然幸福寓于创造性劳动之中,而创造又离不开智力上的不断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把终生的求知愿望这种“精神上的火药”装入儿童的心灵?等等。这又引起了大家热烈讨论。成为思考中心和争论对象的是,创造的本质、才能的多样性和才能的运用范围这些观念。在论争过程中,一些早先形成的“僵死”观点,即认为似乎某些人有创造活动才能,而另一些人则不具备这种才能的观点,遭到了批判,进而达到教师自省并付诸教学实践的目的。

猜你喜欢

生动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