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

2014-10-22叶梅惠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椎动脉白术椎间盘

叶梅惠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变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电脑的普及,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发病年龄渐趋年轻化,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复杂,变化多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该病5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大为76岁,最小为35岁,病程最长为14 a,最短为1 d。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及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项座谈会纪要[2]拟定:(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头痛。(2)多伴有交感症状。(3)旋颈试验阳性。(4)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单或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6)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7)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等眩晕。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取穴:颈椎病变部位相应的夹脊穴、风池、率谷、百会、神庭。操作:穴区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3×25 mm长的一次性针灸针,针刺得气后连接KWD-808Ⅱ型脉冲治疗仪,采用疏密波,留针30 min,每日1次。

2.2 中药治疗 内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当归芍药散二至丸加味:天麻15 g,法夏 10 g,白术10 g,陈皮10 g,茯苓30 g,当归15 g,白芍15 g,川芎15 g,泽泻30 g,女贞子10 g,旱莲草15 g,葛根30 g,怀牛膝15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煮3次,药液混合约600 mL,分3次温服。

以上治疗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治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体征减轻,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未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26例,好转2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4%。

4 典型病例

刘某,女,52岁,患者因“头昏目眩2天”于2013年7月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突感头昏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右侧头颞部胀痛,心悸,出汗,耳鸣,头颈部转动时头昏晕加重,自服“血塞通胶囊”症状无缓解,今日家属送入本院急诊科,行头颈CT未见异常,颈椎X片示“颈椎生理曲度稍变直,第4及以上颈椎椎体向前轻度滑脱,第4~6颈椎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部分椎体钩突骨质增生,变尖,第4~5颈椎间隙变窄,相应椎间孔变小,项韧带钙化”。急诊科予“丹参粉针”、“舒血宁针”静滴后症状无好转,以“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收住本科,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差,纳差,睡眠差,小便可,大便溏,舌质淡红夹瘀边齿印,苔白腻,脉细弦滑。查体:一般情况稍差,神清,无眼球震颤,BP:110/70mmHg,HR:80次/分,律齐,双肺(—),腹(—),双下肢不肿,颈肩部肌肉紧张,旋颈试验阳性,病理征(—)。入院后查血、尿、大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血脂正常,血黏度偏高,经颅多普勒示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中医诊断:眩晕、头痛,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肝肾气血不足,风痰夹瘀上扰清窍,治宜:滋补肝肾,养血柔肝,平肝熄风,健脾利湿,化痰和胃,活血通络,予上述治疗方法治疗10天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而出院。

5 讨论

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小关节等退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颈部软组织的慢性劳损可使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加速椎间盘的退变,促进小关节的增生。颈椎间盘退变向周围膨出,椎体周围的韧带及关节囊变得松弛,使脊柱不稳定,活动度增大,刺激周围的骨膜和韧带,导致椎体及小关节部形成骨刺,增生的骨刺可引起周围膨出的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的充血反应、肿胀、纤维化等,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若突在椎体侧方,可刺激压迫椎动脉。颈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颈椎的总高度缩短,椎动脉相对过长,随着年龄增长,椎动脉硬化,回缩力减低,又形成椎动脉绝对延长而发生弯曲,血流缓慢,甚至受阻中断。椎动脉周围存在丰富的交感神经丛,颈椎病的病理改变,直接或反射性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的痉挛[3],这些因素均可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临床中以头昏目眩、恶心呕吐互见,甚至猝倒,常伴头痛、耳鸣、心悸、胸闷痛、视力减退等,其舌质淡红或夹瘀,苔白腻,脉细弦滑,在祖国医学中属“眩晕、头痛”范畴,乃因先天不足或年老肾亏,颈脊筋骨失养,复加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脾胃失健,运化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湿浊内生,聚湿成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肝阴暗耗,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肝失疏泄,肝气郁结,痰浊、气滞、气血虚及劳损致血行不畅而成瘀,风痰夹瘀上扰清窍而发病。风善行数变,痰瘀为脏腑、气血失调的病理产物,又为疾病的致病因素,故风痰瘀致病可变生多证。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乃风、痰、瘀、虚合而病,标本虚实错杂,其病位在颈脊、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故临证处方应周全兼顾。

笔者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当归芍药散二至丸为主方,其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具有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之功。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化痰息风,止头眩,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二者相合,能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具有养血活血调肝,渗湿健脾之功。方中芍药养血柔肝,当归活血养血,川芎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行血中之滞气,三者合用以调肝和血。泽泻重用,意在渗利湿浊,白术、茯苓健脾除湿,三者合用以治脾。使肝血足而气条达,脾健运而湿邪除,肝脾同调,血水同治。方中还包含了《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治疗“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的泽泻汤。二至丸出自《医方集解》,具有平补肝肾之功。方中女贞子滋肾养肝,旱莲草养阴益精,二者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润而不腻。加葛根解肌升发清阳,怀牛膝引血下行而降浊阴,使气机调畅。诸方相使合用,共奏滋补肝肾,养血柔肝,平肝熄风,健脾利湿,化痰和胃,活血通络之功,全方药性适中,契合该病的病因病机,标本同治,重在整体调冶。

针刺治疗以局部为主,颈夹脊位于第一至第七颈椎各棘突下旁开0.5寸处,介于督脉及膀胱经之间,针之能扶督脉之阳,助膀胱之气,直达病所,调理气血,疏通经络。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蹻之会,为疏风要穴,针之祛风通络,清利头目,平肝胆逆气,醒神定痛,在《玉龙歌》中又有“偏正头风有两般……若然痰饮风池刺”之说。百会位于督脉巅顶之上,内络于脑,为诸阳之会,针之清头散风,醒脑开窍,降冲逆而升清阳,《针灸大成》主“头风,头痛目眩”。率谷为足少阳、足太阳之会,又位于头针的晕听区,针之疏风化痰止眩,在《医学入门》中主“痰眩”。神庭为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会,针之清脑降逆止痛,《针灸大成》主“头风目眩”。诸穴合用侧重疏通头颈部经络气血,祛风醒脑定痛止眩。电针选用疏密波,能促进代谢及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

参考文献:

[1]ZY/T001.1~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474.

[3]孙树椿,孙之镐.临床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5-757.

猜你喜欢

椎动脉白术椎间盘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