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J·D·塞林格与好莱坞电影

2014-10-22王立宏

电影文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热爱塞林格

[摘要]J·D·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极有影响的作家,他以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享誉世界,但很少有人知道塞林格与好莱坞电影的不解之缘。他梦想做一名演员,他的作品也曾被好莱坞买去拍成电影。在现实生活中的塞林格表现出对好莱坞的热爱甚至痴迷,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他的作品中,好莱坞的电影却是塞林格批判的靶子,塞林格常常不惜用最恶毒的语言来形容好莱坞电影。本文从作家的现实生活及创作中深入解读塞林格与好莱坞的恩恩怨怨,剖析塞林格与好莱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J·D·塞林格;好莱坞电影;热爱;厌倦

J·D·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2010),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于1951年发表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因而享誉世界。塞林格所生活的时代,特别是他正值盛年的时代,正是美国电影盛极一时且形成产业化进入美国千家万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电影院绝对是一个公众机构,成为20世纪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去电影院就像去学校、去上班或去教堂一样普遍。正如一位20世纪40年代的影迷所描述的:“在我10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在国家电影院获得一份工作。对我而言,一张电影票意味着带我进入天堂,我常常沉醉在众神的圣地里。我迫不及待地等着那一刻的来临,天鹅绒幕布卷起来,灯光暗下去,一份共享的亲密弥漫在安静的观众之间。”[1]自幼对文学艺术有着特别爱好与天赋的塞林格不可能不与电影发生联系。

一、塞林格与好莱坞电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塞林格的童年梦想就是做一名好莱坞明星,而且他也确实具有这方面的天赋。高大英俊的外表使塞林格天生就具有明星的气度。塞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是这样描述她父亲年轻时的容貌的:“他是个大个子,黝黑,英俊。”[2]11同时,塞林格也极具表演的热情和表演的才能。1930年夏天,11岁的塞林格就被投票选为威格华姆夏令营的一九三〇年度“最受欢迎男演员”。1932年,塞林格进入了麦克伯尼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塞林格参加了学校的两出戏剧,每次都是演主角。1934年秋季,塞林格进入福治谷学校,塞林格在学校的戏剧演出中仍担任重要角色。他在学校戏剧中的演出说明他无疑具有当演员的潜质。年轻的塞林格渴望去当演员,即使是到了中年,塞林格仍然表达过想当演员的愿望。20世纪70年代,他在给他当时的女友乔伊斯·梅纳德的信中曾经说过:“谁不想成为一个演员呢?”[3]

虽然塞林格在父亲的极力反对下没有继续他做演员的梦想,但塞林格一生却与好莱坞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塞林格青年时代曾深深地爱上了后来成为好莱坞著名喜剧大师的妻子,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虽然这段爱情没有最终获得成功,却在塞林格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当然也包含着对好莱坞深刻的怨怼。

在《梦幻守望者:我的父亲——塞林格》中,玛格丽特·塞林格为我们讲述了在塞林格的生活中好莱坞电影所占的巨大比重,在塞林格的家人中共同的世界不是书籍,而是塞林格收藏的一卷卷电影胶片。在漫长的冬天里,他们家来的人,基本上是米高梅(MGM)电影公司特别提供的。塞林格会在起居室的壁炉前架起屏幕,而玛格丽特则会躺在地毯上看希区柯克的《三十九级台阶》《淑女消失》《陌生的记者》,看劳瑞尔和哈代。

塞林格的女儿上中学高年级时,塞林格给女儿写明信片,用的都是希区柯克的电影语言:“假如要做点什么的话,苏格兰有一个人我必须见。这些人行动很迅速,很迅速。”——落款是塞林格的手书:“安娜贝拉·史密斯,沃尔特-纳,谢洛奇,苏格兰”(自《三十九级台阶》)。[2]9

塞林格的女儿在描绘母亲年轻时容颜时说,母亲就如莱斯丽·卡伦或奥黛丽·赫本一样美丽,而不是用某个文学人物。这足可见在塞林格的家庭生活中好莱坞电影远比文学更具有影响力,也可以说塞林格似乎更钟爱电影而不是文学。电影几乎是塞林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即使是与乔伊斯·梅纳德在纽黑文暂住一夜,塞林格也会不厌其烦地随身带着笨重的电影放映机,其对电影的痴迷可见一斑。

二、塞林格对好莱坞电影的无比痛恨

在现实生活中的塞林格虽然表现出对好莱坞的热爱甚至痴迷,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他的作品中,好莱坞的电影却是塞林格批判的靶子,塞林格常常不惜用最恶毒的词汇来形容好莱坞电影。

在其最著名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塞林格更是对好莱坞极尽挖苦之能事。开篇塞林格就讲道:“我是说这些事情都是我告诉DB的,他是我哥哥,在好莱坞。这会儿他进了好莱坞,当了婊子——这个DB。我最最讨厌电影。最好你连提也别向我提起。”[4]1这是年轻的霍尔顿在讲述他哥哥——那个曾经富有才华的作家,那个曾经写了让他感动得差点要了他的命的作品的作家,进了好莱坞之后所用的语气,他甚至说如果一个作家进了好莱坞,给好莱坞当了笔杆子,进了好莱坞的创作团队就如同卖身当了婊子,虽然有钱了,但道德、尊严、人格都荡然无存了。“我最最讨厌电影”,他不惜违背语法规则,表达了对电影的强烈反感。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国电影的极端厌恶。

在塞林格的演员梦破灭以后,他曾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改编成剧本。 1949年,塞林格的一篇短篇小说《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发表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小说杂志《纽约客》上。之后不久,好莱坞传奇独立制片人塞缪尔·高德文(Samuel Goldwyn)购买了这个短篇小说的电影摄制权,这是好莱坞制片人第一次购买塞林格短篇小说电影摄制权。在1949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高德文和他在好莱坞的创作组都在拍这部片,预定在1950年初推出。

1950年1月12日,塞缪尔·高德文制片厂推出了根据《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改编成的电影《我那愚蠢的心》。《我那愚蠢的心》创作组是好莱坞一个具有实力的创作团体,目标是要冲击奥斯卡奖。电影的主题歌《我那愚蠢的心》成了一首美国流行音乐的典范之作,传唱至今。

在电影完成前的创作过程中,塞林格没有任何形式的参与。高德文的创作组接过这个短篇小说后把它变成了一部电影,但改编后的电影却几乎完全背离了原作。塞林格一看到拍好的电影就极不喜欢它。《我那愚蠢的心》结束了塞林格把自己的作品卖给好莱坞的梦想,从此再也没有跟好莱坞发生过联系。后来,人们曾有很多年努力想买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电影拍摄权,但塞林格的回答总是同样的。“不,不,不,”他通过他的代理说,“我在好莱坞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5]

三、塞林格对好莱坞矛盾态度的根源

塞林格对好莱坞的态度似乎是矛盾的,其中的爱与恨同样地炽烈。其实,考察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三:

1.正如乔伊斯·梅纳德在她的自传《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中转述塞林格的话所说的那样,塞林格喜欢电影,但不喜欢电影业,电影或者说表演是塞林格从心底里热爱着的事业,他自做学生起就活跃于学校的各种舞台上,是个小有名气的演员,而且他也完全胜任并且热爱这一事业。电影是塞林格一生都无法割舍的挚爱。但是美国电影业或者说好莱坞电影业的商业化和功利化的运作又让作家无法忍受。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被任意篡改成一部俗不可耐的催泪片之后,他对好莱坞的商业运作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2.塞林格对一贯以来对真诚的向往也使得他对好莱坞影片商业化运作中表现出来的用以愉悦大众的程式化的东西感到无法接受。正如他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描绘的场面:霍尔顿在圣诞节看好莱坞电影,让霍尔顿无法忍受的是他旁边坐着的一位太太,在整部电影放映时哭个不停。越是霍尔顿认为假模假式的地方她哭得越凶。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她心肠软得要命。因为霍尔顿正好坐在她旁边,看出她并不是软心肠:她带着个小孩子,他早已看不下电影,一定要上厕所去。她不住地叫他规规矩矩坐着。于是霍尔顿下结论说:“她的心肠软得就跟他妈的狼差不离。那些在电影里看到什么假模假式的玩意儿会把他们的混账眼珠儿哭出来的人,他们十有九个在心底都是卑鄙的杂种。我不开玩笑。”[4]150在塞林格看来,好莱坞电影所换取的泪水都是最不真诚的情感。是“狼”一般虚假的情感。好莱坞电影中有太多虚伪造作的东西,和他渴望真实、渴望纯真的愿望相去甚远。金钱是好莱坞工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因而好莱坞的电影就不惜放弃生活中、艺术中最本真的东西去迎合观众的口味,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在塞林格心目中的表演是自然的,贴近生活的,而不是演员有意识地“演戏”。他曾说过,好莱坞的演员们演得不像真人,也不像演员。简直很难解释。他们演的时候,很像他们知道自己是名演员。他们演得很好,不过他们演得太好了。不管你做什么,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会在无意中卖弄起来。那样的话,你就不再那么好了。塞林格的这一套表演理论和他一以贯之的艺术要真诚的观念是一致的,和好莱坞的观念却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3.因此,在塞林格看来,好莱坞电影是对艺术的摧毁,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众多有才华的艺术家的无情摧残,好莱坞用金钱去诱惑他们,使他们放弃了对真正的艺术的追求,埋没了他们本来具有的不可多得的艺术才能,使很多天才变为庸人。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哥哥DB,霍尔顿每次提起他时都会有无限的惋惜,他本来可以写出那么让人感动的作品,是那样一个才华横溢且大有前途的作家,但在好莱坞金钱的诱惑下,他放弃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尊严,“卖身”给了好莱坞做了“婊子”,断送了自己的艺术前途。这让化身成霍尔顿的塞林格无比痛心,以至于在小说一遍一遍地提起,无法释怀。好莱坞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的埋葬地,这也许是让塞林格最为痛恨好莱坞的所在吧。

[参考文献]

[1] 丁朗朗,编.百年好莱坞[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30.

[2] [美]玛格丽特·塞林格.梦幻守望者:我的父亲——塞林格[M].潘小松,刘晓洁,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3] [美]保罗·亚历山大.塞林格传[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02.

[4] [美]乔伊斯·梅纳德.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M].袁凤珠,郭莉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美]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01-104.

[作者简介] 王立宏(1971—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热爱塞林格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让爱与善传递下去
正确塑造自己当教师的角色
让写作不再是一种折磨
浅谈中学生追求流行音乐的思想
用心为每个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热爱”足球的中国商人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