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视域下的就业工作检视
2014-10-21汪昌权
汪昌权
摘要:一般意义上的就业工作包括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遭遇了发展的困境:学生就业能力欠佳,就业质量较低,就业率虚高。为此,政府、学校、学生等多方力量应当共同行动,消除就业统计负面影响,加强就业信息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工作;就业质量;隐性就业;隐性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078-02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似乎一直遵循着劳动力市场的逻辑,不断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扮演着经济增长加速器的角色。然而,“经济增长作为一项目标不足以保证人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普遍注重解决量的问题,忽略质的提升。下文针对这一现象,做一些反思性的检视。
一、一般意义上的就业工作
简单而言,一般意义上的就业工作包括两大方面: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本质上,管理和服务是一体两面。对内是管理,对外是服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整饬秩序、防止混乱,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就业管理主要是事务性的工作,其对象是关于就业工作的“事”。在终极意义上,管理也被视为一种服务,就业管理亦是为了满足服务学生的工作需求。就业服务包括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服务。就业信息服务涉及就业市场开拓与维护、用人单位信息甄选与发布、学生信息审查与推荐等具体方面。就业指导服务涉及职业咨询、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实习培训等方面。就业服务的对象是用人单位和在校学生,但主要是在校学生,尤以应届毕业生为重。
一般来说,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就业工作带来宏观的社会经济效应:推动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为社会各行各业输人大量人力资本,带动生产和消费的扩大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解决劳动力闲置问题,缓解社会内部矛盾,维护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另一方面,就业工作能够促进微观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步入最佳岗位。就业工作首先能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同时还能解决生存质量的问题,让每一个求职者找到最适合自身素质的岗位。这既有助于实现个人自身的价值,又有助于提升就业效率、实现社会价值。
二、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困境
1.学生工作满意度低,就业质量堪忧。“‘就业本身就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不仅包括‘是否找到工作,而且要体现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工作满意度等内容”。学生的工作满意度是反映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理论上分析,工作满意度与就业质量应当成正比的关系。学生满意度低,意味着就业质量不容乐观。就业质量的具体情况,也可以通过分析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性质等指标来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初人工作岗位时,往往拿着微薄的工资,却干着一线最辛苦的事。少数学生进入大城市打拼,但生存成本较高,多数留在地方服务。学校教育他们要扎根基层,企业引导他们要坚守一线。学校解决了就业率问题,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问题,学生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看似和谐的多方共赢,但若站在学生的立场,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其中的矛盾在于,高职院校的利益关切是就业率,学生的利益关切是就业质量。
2.隐性失业普遍,隐性就业膨胀。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第二个困境是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并存。隐性失业又被称为隐蔽性失业或潜在失业,“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或结合得不充分、不合理的现象”。更直白地说,即“岗位和专业不对口,专业技能发挥达不到最高点,高智能者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现象”。按照这三点去考察,不少高职毕业生都要被归类到隐性失业中去。然而,学校就业管理部门在考察学生就业情况时,通常还有“隐性就业”一说。“隐性就业者实际上处于就业的状态。就业状态既可能是受人雇用,又可能是自我雇用。就业的形式既可能是正式稳定的工作,也可能是非全日制、钟点工、临时工、弹性工时等形式”。学校对于隐性就业的界定较为宽松,一般由用人单位出具加盖公章的证明即可认定,而不需提供正式的就业合同或三方协议。结果易出现毕业生隐性就业人数大幅度高于正式签约和录用人数的情况。这其中的困境在于,隐性就业膨胀意味着“就业率的真实性无保证、就业质量无保证”。而且,学生一旦步入隐性就业的行列,往往意味着同时走向了隐性失业,究竟是失业还是就业,处境尴尬。
3.就业统计失实,就业率虚高。在当前的教育政策形势下,就业率俨然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它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指标以及招生规模,使得高职院校进退两难。一方面,要讨好教育管理部门,通过维持高就业率来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另一方面,又要讨好学生及其家长,把抢占生源市场的愿望寄托在高就业率上。然而由于学校自身、学生个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诸多原因,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并不十分理想。在正规途径上,高职院校想方设法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以提高就业率。与此同时,一些院校通过非正规途径,在就业统计上做文章。例如在隐性就业统计中动手脚,使得就业证明暗藏玄机。总结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假单位假公章,弄虚作假;第二种,真单位假公章,蒙混过关;第三种,真单位真公章,有名无实,人不在岗。一些院校把这些虚假的就业信息计入到统计数据中,使得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有学者指出,如果“职业学校仅仅关注就业率,那么数年之后,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
在走出困境的摸索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其一,如何解决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之间的矛盾;其二,怎样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其三,何时才能跳出弄虚作假的怪圈。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的事。它需要政府、学校、学生等多方力量持续共同努力,从而改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整个格局。
1.政府的着眼点:就业率。政府在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它要通过调控解决就业问题。当就业人数过多,社会承受力不足时,政府需要在就业效率与社会稳定之间做出权衡,“不得不以牺牲效率来维持高就业,以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同时,又对隐性就业采取默认的态度”。这里的效率是指人尽其才,对学生而言,即就业质量。在出现高就业统计率的同时,导致了就业质量低、统计数据假、学生满意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政府应当着力考虑如何消除就業率统计的负面效应。从治标上看,政府应当加强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若要治本,是否应该考虑从源头上遏制就业率虚高问题?只有取消高指标要求,才能真正杜绝弄虚作假。
2.学校的着眼点:就业服务。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就业服务滞后而引发的,尤以信息服务滞后明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信息不充分、不对称,信息质量不可靠,信息传递、信息理解、信息预测等严重滞后。为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传递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看得到价值所在。学校可以通过讲座辅导、模拟招聘、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培养锻炼学生的理解、表达、沟通、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保证就业信息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双向自由传递,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针对性、及时性,确保用人单位和学生都理解双方的需求和特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就业工作人员素质,使他们“有可能从事学校范围以外的职业,以便能和职业界的其他方面熟悉起来”,从而切合实际,提供更为优质的就业服务。
3.学生的着眼点:就业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包括三个基本层次,即基本能力、求职技能、专业技能。也有学者认为,求职技能属于基本能力范畴,学生之间还具有差异性能力,故而将就业能力分为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差异性能力。基础性能力的培养,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加强职前培训。专业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社会需求,也要注重特色。差异能力的培养,则可在针对性教学、创业培训以及各类比赛等活动中加以孕育。为此,学生个人应当有目标、有计划地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多争取实习实训机会,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沟通、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多关注各类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发展形势,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多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在沙龙、比赛、研讨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多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注意克服“自负、自卑、悲观、不满、焦虑、从众、攀比”等负性情绪,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5,144.
[2]李穎,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91-93.
[3]张跃进.隐性失业问题述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2-26.
[4]李靖.试论隐性失业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1994(3):61-63.
[5]袁志刚,陆铭.关于隐性就业的理论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8(1):11-16.
[6]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12):6-8.
[7]吴萌.转型经济中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并存的理论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1998(11):26-30.
[8]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1-83.
[10]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7-48.
[11]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12]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