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政新篇》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2014-10-21徐倩
徐倩
【摘 要】《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一个施政纲领,这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纲领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洪仁玕;资政新篇;政治现代化
1851年,广西金田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起义。这次战争既是中国古代历次农民战争重复的缩影,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天平天国起义和以往的历次农民起义一样,都是为了反抗黑暗的封建压迫,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太平天国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是在不断地发展着,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的颁布,从小农主义的空想,到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想。尽管限于时代的局限,《资政新篇》的许多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但它所倡导的政治理念,经济理念,文化理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向天王洪秀全提出了著名的《资政新篇》,经过洪秀全的详细批阅并下旨颁布。洪仁玕是太平天国重要的领导之一,早年和洪秀全等一起介绍拜上帝教的洗礼,并决心起义反清。1851年,太平军在金田起义,随后开始了四处征战,洪仁玕随后前往广西追寻太平军,可惜没能如愿。1852年,洪仁玕只身去了香港,在香港做了欧洲传教士的家庭教师,并结识了从西方留学回国的留学生,逐渐了解到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为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859年,洪仁玕回到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由于其见闻广博,深受天王洪秀全的赏识,被洪秀全封为干王,并总理朝政。鉴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失败,洪仁玕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提出了新的治国理念,即《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共分为四个部分,即:“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方案。而本文主要简要地探讨《资政新篇》对于中国政治现代化所产生的影响。
1 发展了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具有时代的进步性
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香港给英国,开通广州、厦门、上海等为通商口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去寻找新的方法以便救亡图存。魏源、林则徐等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寻找能否抵御外辱的灵丹妙药。他们试图唤醒沉迷于天朝上国美梦的中国人,去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式,进而找出解决危机的方法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他们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们力图学习西方的方法,制造坚船利炮,建立造船厂和制炮局,训练强大的军队,即“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1]以便挽救腐败的清政府。这些对西方的学习,没有涉及到列强之所以强大的根本原因。这些救亡图存的措施仅仅局限在技术的层面上,没有涉及到根本的政治制度。而以洪仁玕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已经逐渐突破了技术层面的探索,把目光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政治层面,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宣传作用,在当时来说具有历史的时代的进步性。
2 详细介绍了世界大势,向中国人介绍当时西方列强所奉行的资本主义制度
洪仁玕说:“英吉利,即俗称红毛邦,开邦一千年来未易他姓,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但其人多有智力,骄傲成性,不居人下。凡於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即施于枕近之暹罗、交趾”[2];“花旗邦即米利坚,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邦长五年一任,限以俸禄,任满则养尊虚优,各省再举。有事各省总目公议,呈明决断。取士、立官、补缺及议大事,则限月日,置一大柜在中廷,令凡官民有仁智者,写票公举,置于柜内,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其邦之跛盲聋哑鳏寡孤独各有书院,教习各技。更有鳏寡孤独之亲友,甘心争为善事者,愿当众立约保养。”[3]洪仁玕意识到了英国和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是因为“法善”(包括政治制度的健全)。洪仁玕更加鲜明地指出:“总论二邦,其始出于英吉利邦,后因开埠花旗,日以日盛,而英邦欲有以制之,遂不服其苛,因而战胜英邦,故另立邦法,两不统属焉。”即美国效法英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效仿英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也有一些国家从落后走向强盛的,诸如俄罗斯、日本。日本“琉球小国”,俄罗斯“其地最大,二倍于中邦”都“学习邦法”、“以为法则”,并非仅师其“火船技艺”的长技。日本因与美国通商“将来必出于巧焉”[4]《资政新篇》同时指出:“土耳其邦,东南即古之猷太邦也……仍执摩西律法,不知变通,故邦势不振。而于丙辰年(太平天国六年,咸丰六年,1856 年)为俄罗斯所侵,幸英佛二邦相助,得免于祸。”《资政新篇》在介绍世界大势后,大声疾呼:中国必须认清世界大势,学俄罗斯、日本的榜样,吸取土耳其的教训,“因时制宜”,取法西方各国的“纲常大典”,立法定制,否则“悔之晚矣!”力劝天王洪秀全,“曷不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以顶天父天兄纲常,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也。”这就是说,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不应当再走中国传统的老路。而必须学习当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
3 《资政新篇》第一次论述并主张 “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
官员,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在《资政新篇》之前的先进地主阶级的思想只是单纯地从技术表明层面出发,学习西方技术,其一系列思想和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为了挽救已经腐朽了的清政府。太平天国后期,卖官鬻爵、私门请谒、事权不一现象非常盛行。这些现象严重威胁着太平天国的革命政权。法纪废驰、不整对于建立巩固的中央政权尤为有害。针对这些情况,洪仁认为: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能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国家,此千秋不易之大经,而犹为今兹万不容已之急务也。”他指出西周之所以“肇八百之畿”,是由于周公作“周礼”;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强盛,也是由于“邦法宏深”。因此,整顿法纪,不仅可以扭转太平天国法纪松驰的形势和革除弊端,还有增强国力,争雄世界的意义。他进一步指出,国家不但要“立法制”而且要立法当”,“立法善”。立法必须“因时制宜,度势行法”,立法必须“变通”,以求“革新”。他认为以上面的原则把“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及一切制度都要条文化、法制化,才能做到“宜立法以为准,是下有所趋庶不陷于僻矣。”[5]从本质上说,洪仁玕所倡导的法制具有资产阶级法制的性质,因此《资政新篇》保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对封建主义落后的剥削方式。《资政新篇》还破天荒地从法律上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资政新篇》规定:“凡金、银、铜、铁、锡、煤、盐、琥珀、壳、琉璃、美石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总领获十之二,国库获十之二,采者获十之六焉。倘宝有丰歉,则采有多少,又当视所出如何,随时增减,不得匿有为无也。此为天财地宝,虽公共之物,突亦枕近者之福,小则准乡,大则准县,尤大者准省及省外之人来采也。有争门抢夺他人之所先者,准总领及地方官严办,务须设法妥善焉。”即个人拥有开采矿山优先权,“有争斗抢夺他人之所先者,准总领及地官严办。”为了使私人财产在遭受损失时能够及时得到补偿,他还规定设立类似资本主义国家保险公司的机构,以便对私人财产进行保险赔偿。洪仁玕还注重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主张在各省设立类似于西方的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人岂有不善,世岂有不平哉!”这样可使政府能够收集到群众真正的呼声,使全国上情下通。这种主张对于后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所采纳,“具有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性质”[6]。
4 《资政新篇》倡导的中央集权,反对官员结成朋党,反对地方势力、宗派小集团势力对于全国上情下通的严重破坏,对于后来的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军阀府院之争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预示和警示意义
要做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得以正确地贯彻执行,君主能够听到人民的各种意见,就必须至大至小,至上至下,权归于一,才能改变国政不能划一的局面。如有结党为私者,稍露端倪就“潜消其党,勿露其形”[7]。而在官吏的任免上,《资政新篇》倡导任人唯贤,不准利用亲朋好友的权势钻营仕途,“禁私们请喝,以杜卖官鬻爵之弊”。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在君主旁边辅之以铁面无情的谏议,从而使得太平天国天王的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减少独断专行的行为。《资政新篇》主张实行中央集权的同时,又要加强对政府的监督,重视新闻舆论的重用,这些政治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在一定程度上效仿《资政新篇》的许多政治理念,从这个方面讲,《资政新篇》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起了一些推动作用。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8]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地、通商、赔款,丧权辱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欧风美雨的袭击下,寻求新的出路。向西方学习,采用西方的生产方式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资政新篇》宛如一响惊雷,打破了封建主义所笼罩的闭塞的黑暗的天空,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加快了中国政治、经济的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洪仁玕自述笔录之一[M]//洪仁玕选集.中华书局:80.
[2][3]资政新篇[M]//太平天国印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4]靳进发,甑进忠.《资政新篇》与近代中国的觉醒[J].中州大学学报,1994(4).
[5]对《资政新篇》法律思想的认识[J].河南电大,1998(3).
[6]林庆元.洪仁玕和《资政新篇》[J].历史教学,79(5).
[7]靳进发,甑进忠.《资政新篇》与近代中国的觉醒[J].中州大学学报,1994(4).
[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55.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