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展旅游产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

2014-10-21赵岩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6期
关键词:遗产开发保护

赵岩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历史文化获得新生,不被信息大爆炸淹没,与时俱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辽阳两个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为例,在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兼顾保护和开发,以新的保护模式,赋予历史遗迹新的生命,使其获得更多人的认知,融入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遗产;旅游;保护;开发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城市文化的沉淀,是历史辉煌的见证。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有着岁月篆刻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弥足珍贵,对其精心保护也成为社会的共识。

从2006年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与实施;2010年省政府关于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我国已自上而下形成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保护体系建立至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更多的仍是遵循“博物馆”思路,静态保护历史原物和遗存的文化信息。而这种被动的保护方式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因其无法与时俱进而显得格格不入,难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意识中;随之暴露的一些弊端问题(如保护资金短缺、保护价值偏失、保护意识薄弱等)引得更多的关注,正待解决。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更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传承历史脉络,使历史文化遗产焕发生机。本文以辽阳白塔历史街区和东京城两个历史文化遗产为例,研究给基于旅游开发为主的保护模式的实施性。

一、 辽阳白塔历史街区和东京城保护现状及价值评定

辽阳是一个有着二千四百多年建制、历史悠久的古城,作为国家政区,始设于战国末期,曾称“襄平”、“昌平”、“辽东”、“东京”。后金初年建都于此。鸦片战争后,俄日帝国入侵辽阳,1948年辽阳解放,成为省辖市。辽阳从战国至明末,一直是东北地区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可谓文物荟萃、人杰地灵。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文物64处,汉魏墓壁画、辽金白塔、明代广佑寺(复建)、清代东京城、东京陵等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1、白塔历史文化街区概况和价值

位于辽阳城区西侧,西以和平路为界、南至中华大街、北至白塔公园边界、东接滨河路,总面积約24.26公顷。白塔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辽代白塔,高70.4米,8角13层,为垂幔式密檐砖塔,内藏佛舍利,因塔身涂有白垩而得名。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宗教艺术历史价值。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广佑寺,是辽阳历史上最大的佛寺,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亲落发为尼而修建。1900年广佑寺被沙俄侵略军烧毁后于2002年重建。广佑寺遗址至今尚存,从高台的石础、铜佛、龟驮、碑座、散存的莲瓣和缠枝牡丹纹饰的大殿础石,足以说明当年建筑之壮观。白塔历史文化街区还存有几处日式俄式建筑,见证了辽阳从古代传统聚落向近代工业、交通型城市转变的过程。

2、白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白塔历史文化街区以静态保护为主,充分利用保存完好的白塔和复建广佑寺,建成白塔公园和广佑寺广场,开辟人工湖,与植物绿化相辅相成,衬托街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北侧日俄时期建筑仍处在低矮民居中,部分历史建筑在办公机构院内作附属用房使用, 尚无必要的保护措施。

白塔历史街区风貌示意图

3、东京城概况和价值

东京城又名新城,公元162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从新宾迁都辽阳时修建。地处太子河右岸,西距辽阳城2.5公里。城平面做菱形,四面城墙不成直角,有出有入,有高有低,全城周长3514米。城墙为砖石夯土合筑,,下部砌石块,上部砌青色长方砖,城墙四面各设两门。

城内现存两处建筑遗址,一处在城内西北的人工夯筑高土台,为楼阁高层建筑遗址;另一处在城中高岗上,出土有绿色六角形琉璃砖及柱石,为宫殿建筑遗址。另外在天佑门遗存门券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扩建部分城墙和门楼,可登楼观赏。东京城作为东北第一城,在清朝兴亡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东京城保护现状

东京城遗址除了修建的天佑门,完全淹没在太子河东京陵乡新城村内。但随着辽阳河东新城的开发建设,作为“东北第一城”,东京城的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已提上日程。

东京城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图

二、 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保护思路与模式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目前静态孤立的保护模式让其所蕴含的历史文脉永存却也毫无新意,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建设带来的效益甚微。而在信息和技术爆发的时代,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是培养活的文脉,如何在保护的同时,真正盘活历史文化资本,让陈朽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时俱进,才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其厚中的文化底蕴和独一无二的稀缺性带来的精神享受是其展现自身价值的关键。考虑建立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历史文化保护模式,从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公共空间、居住环境、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开启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达到延续历史文脉、创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形象的目标,为城市的游憩空间、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更好的扩展余地和前景展望。

1、保护思路

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建设,激活文化遗产的生机,推动历史文脉的传承,已摆脱其被动孤立的保护模式,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借助多渠道宣传方式和号召力,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启动,刺激旅游市场,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城市公共空间,以特有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土地资本升级,真正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得文化遗产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发展全面化的效果。

2、保护模式

辽阳白塔历史街区和东京城的保护正处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的有利时机,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环境整治、新城建设、旅游开发相结合,同步并进,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遼阳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护模式。

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相结合

风貌保护与其周围环境的对应维护密切相关。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对其自身修旧如旧,保持原真性,对街区外围的开发建设则逐步递层拓展。严格控制外围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和色彩,无论在空间上还是立面,均应与历史街区的景观和轮廓保持一致。

古城修复与新城建设相结合

挖掘“东北第一城遗迹”,按古城形制修复轮廓,重现古城肌理和传统风貌。结合新城建设,在古城外围设置兼管古今双城的城市综合职能机构,剥离不合古城负担的人口规模、建筑密度、市政供应等,在新城内择址安置居民乔迁,设置各类市级商业文化服务设施。在古城内以居住、商业、旅游、文化创意为主,新城以行政、教育、医疗、居住、商务、交通为主,形成古今相辅相成的城市职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

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东京城的古城保护刚刚展开,利用有限的历史资源遗存,以“主题公园”这种发展旅游产业为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既能充分发挥遗产的文化价值,也提高人们对其的认知度;同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也弥补保护资金不足,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借助古城的修复,突出满清文化特色,利用民族风俗和城市节庆以物质文化遗产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完善已有景区,开辟新的旅游景点,打造古城品牌;通过旅游景点、旅游商品、旅游活动、旅游市场的开发以及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积极发展旅游产业。

三、白塔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1、保护措施

①扩大白塔历史街区的范围,将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划入保护区,修旧如旧,适当修建有保留价值的建筑。

②结合旧城改造,逐步拆除北侧对街区有不良影响的建筑,还原历史风貌。

③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严格控制范围内建设活动。

2、利用策略

①以园林路、滨河路和中华大街重新界定白塔历史街区,发展定位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文化公园。以植物造型和仿古景观小品绿化美化街区环境,以不同景观塑造历史演变,增加文化氛围。

②重点实施白塔广佑寺的整饰亮化工程,结合城市节庆和商业文化活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辽阳特色文化。

③对北侧历史建筑和民居进行整体开发、功能更新和环境改善,使其成为集商业、旅游、餐饮、购物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商业街。

④逐步拆除街区内沿中华大街一侧的多层建筑,开通站前-白塔视觉通廊,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四、东京城的保护和利用

1、保护措施

①以“修旧如旧”的原则,依据史料和文物勘测,以古城形制复建东京城南部、东部城墙、八座城门和西南、东南、东北三座角楼,对西部城墙遗址进行挖掘保护,在原址复建八角殿、汉王寝宫、弥陀寺等建筑,再现满清文化形象。

②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开发东京城,结合河东新城建设,有序安排东京城内部部分居民搬迁工作。

③划定东京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逐步拆除保护范围内建筑物,严格注重新城建设和古城风貌的相互协调。

2、利用策略

①疏通东京城西侧的水渠(似是护城河),并入新城水系;城墙外依城市道路围合预留数米不等的绿地,保护城墙,改善古城外围环境。

②环绕八角亭等建筑形成文化遗址公园,预留大型集散广场,定期演绎满清风俗礼仪,弘扬历史文化,提高旅游景区艺术观赏价值。

③在东京城南部、东部以古城传统街巷尺度复建满族建筑风格的仿古民居和四合院,红墙灰瓦,雕梁画栋,彰显满清建筑文化之精髓,成为旅游景区的细节亮点。

④在东京城内明确划定各功能区。商业街区以反映辽阳文化的工艺品和地方特色食品、商品为主;演艺区布置家族式戏台和室内小剧场,无限制演出地方戏和小电影,穿插街头卖艺,展现蒙古摔跤、秧歌、杂耍等民间艺术,丰富旅游景区的艺术活动;客栈服务区采用山野文化装饰营造五星住宿条件,感受大清氏族大家的雍容典雅,体验时光穿越;文化创意区开设书画、红学、影视创作、电脑动漫等工作室,打造文化街区,兴起创意产业,促使资金链良性循环。

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保障体系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是实现遗产保护的基础,而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管理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有效实施保护策略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法律、配套相应政策和资金投入、人才培育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良性运作环境。

1、 完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

建立科学、高效、精简、完备的管理网络体系。结合行政体系,依省、市、县、文物单位建立多层次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机构,明确职责,专业分工,精确细化保护和利用的条例、细则,尽力做到管理全面。以国家级、省级基本法律为基础,制定着眼于经济、社会和生态多方利益相协调的地方保护法规,促进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可持续建设。

2、制定相应政策和资金流动方式

制定确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发展的公共政策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开发的鼓励政策,贯彻“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的方针。

改变过分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的投资,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多元化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政府投资先导,外资、民间投资、银行信贷、市场融资跟进的融资平台,实现多元化经营。

3、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

学习借鉴先进的人才激励理论,进行多层次人才激励,构建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培训高素质、大视野管理执行人才,加强政府与地方居民的良好沟通、与投资方的互惠合作。以高层次人才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顺利转型。

4、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提高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强调“以人为本”的遗产保护和开发策略,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更注意精神层面的充实。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改善社会环境,完善公共和基础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结论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发展旅游产业的遗产保护,摆脱了静态被动的保护模式,以历史文化和高新技术的结合使文化遗产更活跃于社会生活中,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其作为城市资源,与城市同步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曹昌智等,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毕凌岚、钟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泛社会价值研究-以成都市为例,城市规划2012.7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猜你喜欢

遗产开发保护
遗产怎么分
遗产的分配
千万遗产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