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蛙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阶段分析
2014-10-21牛大贺宋苏云
牛大贺 宋苏云
摘 要:本研究以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理论为基础,针对学龄儿童蛙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阶段性问题,结合体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理论和学练实践经验,采用文献法、专家评价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界定,将运动技能形成過程的理论与学龄儿童蛙泳运动实践相结合,分析学龄儿童蛙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学龄儿童蛙泳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利于学龄儿童蛙泳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学龄儿童;蛙泳;初级教学;运动技能;阶段分析
1.前言
学龄儿童亦称学龄期儿童或童年期。其年龄从6、7岁~11、12岁。此期生长发育又渐加快,心理发育亦逐渐长,本期末性发育已渐开始,第二性征开始发育。此期由于环境的改变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大影响促进了其社会心理的发展。其思维、言语、学习、记忆、人格、情绪等方面都有极大变化和发展。[1]
学龄期儿童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学生,时间充裕,精力充沛,课余生活丰富,心理、生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游泳学习的大好时机。蛙泳在国内的游泳培训机构,通常被作为一种基础泳姿对零基础的学员进行教学。在蛙泳教学中针对学龄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能否正确把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根据儿童蛙泳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征,采取合适的方法手段,决定了学龄儿童的蛙泳教学的质量。
2.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理论
不同学者以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训练学理论为依据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划分了不同的阶段,主要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一、运动生理学基于条件反射生理本质提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规律[2]。二、费茨和包斯纳立足于心理学有关学习的基础理论,将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认知和定向阶段、固定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其中认知和定向阶段是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自动化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固定联系阶段是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过渡阶段[3]。三、金泰尔(Gentile)主要根据学习者的目标不同把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分为“最初阶段和后期阶段”两个阶段。[4]由此可见,三种理论都是围绕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巩固阶段予以适用并进行规律的总结。
2.1 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阶段。学习动作的初期,学习者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机体接受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传到大脑皮质,引起皮质细胞兴奋,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这一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地建立起来;这一时期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知觉的准确性较低;精神和全身肌肉紧张,动作忙乱、显得呆板而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练习过程中不能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难以发现错误和缺点。
2.2 运动技能形成的提高阶段。进一步练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该运动技能有初步的理解,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逐渐减少。此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分化阶段。这一阶段,练习者的注意范围有所扩大;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得到较好缓解,动作的准确性提高,多余动作呈消失趋势。这时个体可以集中注意于确立基本的动作模式,使完成技能时提高其连贯性。
2.3 运动技能形成的巩固阶段。这一阶段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得到巩固,达到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集中、精确。此时动作准确、优美,甚至动作出现自动化,即使环境条件变化,动作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完成练习时也省力和轻松自如,有时动作亦可出现自动化现象。这一时期应继续练习巩固、力争精益求精,不断提髙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这时,此时练习者掌握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有机系统,无须有意识地去考虑自己具体在做什么。练习过程中各动作能够依照顺序按连锁的反映方式表现出来,自动化程度扩大,能借助准确而分化了的动觉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3.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阶段特征
3.1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的基础阶段特征。依据学练实践经验,绝大多数进入培训机构进行游泳学习的少儿学员基础都接近于零,较少和游泳场馆接触。这一阶段学生初次接触游泳,对水性一无所知,对游泳场馆较为陌生。初次接触到游泳运动,意识中没有游泳运动的概念,玩水的本性在下水时被激起,表现为有较高的积极性。但也有个别学员由于主观原因对水产生恐惧心理,不敢下水或下水后不敢尝试水中活动。总体而言,大多数学龄儿童在教练或老师的帮助下都能快速的进入到游泳学习的角色中去。
对于学龄儿童游泳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需注重兴趣的培养,强调安全教育,多树立少儿自信心。对于基本动作能粗略掌握即可,此时运动技能的形成处于泛化阶段,教师应多耐心讲解、注重示范,通过对简单动作的多次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目的,不能急于求成。学生在不断的模仿过程中由于站立不稳、呛水等情况易产生急躁心理、厌烦情绪,老师可采用水中游戏、学生互帮等方法让学生更快的学会水中憋气、水中漂浮、蹬夹腿、压板换气等动作环节。
3.2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的提高阶段特征。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蛙泳的基础动作,对水恐惧的心理得到克服,同时和教练以及同伴的互动变得更多,在学习的过程开始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此时进蛙泳运动技能的形成进入比较良好的学习状态。但是动作掌握的不够完美,效率比较低下,动作完成通常会显得比较吃力。由于学员对课堂各方面都已比较了解,此时更要注重安全教育防止打水仗、误入深水区等危险行为发生。
对于学龄儿童蛙泳动作的改进提高阶段,应以手臂动作的学习和上下肢动作完整配合为主。此时是运动技能形成中的分化阶段,要求学员能掌握正确的下肢和手臂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和质量,加深对初级蛙泳技术动作各部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体会和掌握蹬夹腿、划手换气动作的细节,消除勾脚不到位、小腿不外翻,膝关节过收、不屈肘关节等错误动作。这一阶段学生动作比较自如、节奏感开始出现,能顺利完成蛙泳的全部技术动作,但是遇到了一些外界干扰,多余的动作和错误再次出现、正常节奏容易被打乱。此时,教练正确有效的加以引导,可以帮助学龄儿童理解教学过程,并评价自己和其他小伙伴技术掌握。
3.3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的巩固阶段特征。基础和提高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蛙泳的基本向前游进技术,对于课堂上老师或教练布置的教学任务能够较好完成,学员的自信心得到强化。同时学员的心肺机能、肢体运动能力也得到改善,已经建立起的动力定型进行继续巩固能精益求精,使技术动作质量不断提高,这一阶段即使不在教练的现场干预下学员也能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此时的技术能力定型还不够完善,如不进行巩固训练技术定型还会消退。
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的巩固阶段应保证每次练习足够的运动量,培养学员水感,为自由泳、蝶泳的学习打好基础。运动技能形成中的巩固阶段与自动化阶段蛙泳运动技能的学习应以反复练习为主,使蛙泳动作技术得以巩固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努力练习,提高学员对游泳的爱好和兴趣;其次要好发展蛙泳运动技能,让学员体验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培养运动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此阶段教师或教练员还要运动正确的教学方法,从小培养学龄儿童间的交往,让他们学会主动帮助别人,以增强学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4.结论
通过对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理论的分析,得出在学龄儿童蛙泳教学中更应该贯彻这一运动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规律。学龄儿童以其独特心理、生理、训练学特点,在蛙泳学习中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学习特征。这一规律与特征具有很好的评价学龄儿童游泳技能获得情况、预测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发展水平。
广大体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学龄儿童初级游泳教学的一线教师或教练员,更应该掌握学龄儿童游泳技能形成特征及规律性的基础上,从少年儿童游泳教学长期性、系统性出发,选择运用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有利于儿童运动技能形成教学方法手段,为少年儿童的身体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翔朴等.卫生学大辞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7.
[2] 熊开宇.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241-245.
[3] Richard A. Magill (张忠秋译).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北京:中国轻业出版,2006.52:204;4.
[4] 金一鳴.教育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83.
[5] 周登嵩,李林.对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重新审视[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