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2014-10-21张媛
张媛
1、基本情况
汉滨区地处陕西东南部,汉江中上游地区,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是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区境东邻旬阳,西接紫阳、汉阴,北连宁陕和商洛的镇安,南与平利、岚皋接壤。全区介经108°30′—109°23′,北纬32°22′─33°17′。汉滨区东西宽81.6公里,南北长101.2公里,国土面积3643.5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15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9.1%,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全区辖46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农业劳动力44.5万个,人口密度为269人/平方公里,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05亩,人均基本农田0.7亩。
2、水土流失现状
我区属秦巴土石山区中度流失区,据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确认,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153.0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流失面积715.55平方公里,占33.2%;中度流失面积555.95平方公里,占25.8%;强度流失面积326.7平方公里,占15.3%;极强度流失面积427.0平方公里,占19.8%;剧烈流失面积127.8平方公里,占5.9%。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是坡耕地,其次是荒山荒坡,侵蚀模数4675吨/km2·年,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1703.3万吨。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形成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二者综合作用导致了水土流失。
2.1自然因素
降雨集中、强度大:流域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50%左右,常以暴雨和淫雨的形成出现,降雨强度大、历时长、是水土流失的侵蚀动力。
地形:流域坡地多,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拦蓄径流能力差,一遇降雨,水土流失便随地面径流而发生,因此地形是水土流失的启动因素。
岩性与土壤结构:流域土壤普遍为膨胀土,土壤极具亲水性,土体不含水时坚硬致密,遇水时极易崩解,粘粒很容易随水流失。諺语形容这种土壤是“天晴硬似钢,下雨一泡汤”。
2.2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流域内坡耕地多,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从上向下深挖翻种,使坡面土体逐年下移,由于土层薄、肥力差,早些年进行轮歇耕作等,这些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严重:早年经历了“大练钢铁”和开挖“五边地”运动,使植被遭到了极大破坏,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剧增,近年虽进行了一定的治理,但因破坏过度,一时难以恢复。
生产生活中忽视水土保持: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加快了建房、修路等活动,由于缺乏对保护水土资源的认识,出现了乱取土、乱采石和乱弃渣破坏水土保持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我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下游地区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危害:一是破坏土地资源,威胁群众生存安全。由于我区地处秦巴土石山区,山高坡陡,土层脊薄,耕地破碎,降雨强度大,水力侵蚀冲光表土,造成土地石化,目前全区薄土层(小于30cm)耕地达9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已无耕种价值;二是淤毁水利设施,动摇了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库塘淤积,河道淤塞,一大批水利设施濒临报废,水利工程效益急剧下降。同时水土流失造成许多河流河床抬高,降低了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导致洪水泛滥,冲毁大量农田、房屋、道路,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三是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汉江水质安全。水土流失不仅带走大量可溶性化学成分进入江河,污染水质,而且降低了土壤肥力,导致农作物生长全靠人工施肥,增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同时由于化肥、农药用量的增加,加重了水质污染,直接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四是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资源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导致森林植被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资源日趋减少,大量河沟干枯断流,对工农业用水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4、治理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治理措施的途径是:以治理坡面流失为主,积极兴修基本农田,稳定耕地面积,并配置排灌沟渠、水窖、沉沙池,田间道路等小型水保工程;加强荒山造林,绿化荒山,扩大林特用地,控制非生产用地。达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开发长效型农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5、建设管理与技术支持
5.1、工程建设管理
(1)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小流域治理工程的领导,汉滨区水利局成立了“黄石滩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对工程建设进行组织协调,确定治理方向,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水利局局长担任,责任组长由主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丹治”工程建设管理处、区水保站、乡镇主要领导组成。汉滨区“丹治”工程建设管理处为项目的法人单位,全面负责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程建设的招投标,施工中的技术指导、建设资金的管理等相关工作,履行法人责任。流域所辖乡镇成立治理工程指挥部,由乡镇长任指挥,主管乡镇长任副指挥,乡镇水利员、林业员、农技员及涉及村的支书、村长为成员,具体组织实施。
(2)组织管理措施
为确保治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和投入使用后的正常运行,发挥应有的经济、水保、社会效益,区和乡镇需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办法。
工程建设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所规定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并且落实实施项目公示制、用工承诺制、产权确认制,实施过程中坚持工程质量终生制、财务报帐制。
工程运行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制定具体的管护制度和办法,按照土地使用权落实所有权和管护权,与各有关管理对象签定管护合同,落实维修管理养护责任,加强后续监督管护,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综合效益。
6、结论
综上所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是保护土地资源的有效保障措施,只有做好水土保持治理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人类要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必须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我们要以战略的高度,提高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