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史观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2014-10-21顾瑞娟
顾瑞娟
摘要:史观是观察历史和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现在史学界盛行几种主要的史观说法,在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也突显出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怎样准确把握不同史观的本质内涵,关于多元史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关键词:多元史观;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227-02
1.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文明工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同样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从纵向与横向、类型与范围等角度理解,要客观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文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如中国古代"东学西渐"、近代"西学东渐"等。理解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借鉴、碰撞与交融的特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要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2.现代历史观
现代历史观也称近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历史观我们应该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注意横向角度分析对比中国与世界近代的互相影响与借鉴。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性,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一是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认识。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二是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整体史观
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全球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的作用;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注意整体史观考察历史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人类交往的历史,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发展大背景下考察认识。
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树立"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正确态度: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的可能和必要的根据;二是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意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于社会史观,我们首先要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其次要注意归纳新课标课本设计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等。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问题,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另外还要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5.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时代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的反映了社會发展阶级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有利于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防止错误运用革命史观的偏差:一是不能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二是错误的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三是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未能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如运用多种历史观看待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分析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等。
6.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首先要学会利用社会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罗斯福新政。其次要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和生产的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上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论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