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2014-10-21雷剑
雷剑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技能和品质。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被广泛引入课堂后,有效的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新局面,充分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因此,如何发挥小组激励功能,无论对教育改革的深化,还是对班集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习技能 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目标的导向激励
一、当小组的目标同学生个体的目标一致时,班集体的目标期望效应便激活学生进取、发展、成功等需求,即产生所谓目标的导向激励。
实践中我们发现班主任如果能充分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到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过程中,不但能集思广益,使目标更切合实际,计划更周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的自觉性。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大家讨论确定学期阶段性评价目标时,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启发,适时点拨,准确把握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要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目标一要具体明确,二要适当,既要在班级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使目标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又要是大家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使目标具有可行性。
二、活动的发展激励
集体活动可激发、培养、满足学生的参与感、表现欲、成就感等需求,即产生所谓活动的发展激励。
在落实学校常规活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加大学生自主活动的广度和力度,改变由班主任定内容、定形式、定人员的常规,打破班级活动缺乏个性的常态,形成让学生独立设计、独自组织并解决班级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常态。
比如,要进行绿化校园的设计,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然后在课堂上全班交流,从科学性、合理性、经济角度讨论后,选出几份优秀设计方案进行展示。交流后各小组吸取其他小组的优点,修改完善本组的方案,呈现出最满意的方案。通过初步设计→互相交流→不断完善这些活动,学生体会到“只有集体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教师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激励性的语言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三、合理的评价激励
加强合作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要求。合作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交流,积极沟通,促进自身发展。
在探究花的结构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竞赛,让学生对照课本上桃花的基本结构图,把从家带来的各种植物的花进行观察、解剖,并将花的各部分粘贴成一副画,注明花各部分的名称。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设立多个奖励方案:最准确奖,最佳合作奖,最具创意奖。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后,通过小组内自评,小组互评,选出各个奖项。
学生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小组评价,不仅学习了花的基本结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评价不仅要關注每个学生,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团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四、小组间的竞争激励
除了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也有竞争。由于学习小组都是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组与组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开展竞赛。
教师可以针对各学习小组的合作态度、合作效果、团体氛围等情况定期进行评价和评比,还可采取以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活动比赛、答题竞赛等多元化竞争活动,不断促使合作小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克服惰性化效应。
社会心理学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社会惰化效应。按课前预想,合作学习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但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往往你推我让,抱怨所分配的任务太多或不喜欢,习惯把困难推给其他成员,最终不能完成任务,造成整体小于部分效果的社会惰性化效应。
造成惰性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人们常常习惯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与别人(或过去的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进行比较,结果是公平的、合理的,就会心情舒畅地继续努力工作,得出相反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指在与他人共同工作时,个人的责任感下降,有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产生责任分散的原因是指群体的责任分散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因此,个人没有什么压力,而且互相依赖、推诿。
所以,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时,合作小组的合作效率就会下降。所以为了削弱社会惰化效应,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观地测量小组的每个成员所完成的任务质量和数量;同时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明确细致地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严格检查个别测试验收和反馈,使学生感到虽然在小组中学习但不能依靠他人,另外还要减少小组人数,从而避免责任分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合作小组的运作方式,使同学们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合作,还通过自查自评,自醒自悟,真正地走向自治自理,变规范为需要,为弘扬集体精神奠定基础。集体的舆论成为了个人行为与集体前景的调节杠杆。
结束语
我相信,当合作小组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小组、班级的使命融为一体时,学生便真正地学会如何独立、如何协作以及如何竞争,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 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0-181.
[2] 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 北京出版社 198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