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浅析

2014-10-21孙博勇陈瑶

建筑遗产 2014年7期
关键词:满族民居辽宁

孙博勇 陈瑶

1.1辽宁地区地理气候及人文特点

1.1.1 辽宁地区地理气候特殊性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西南与河北省交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依,北和东北与吉林省接壤,东南隔鸭绿江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为邻,南邻黄、渤二海。

全省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东、西两侧较高,中部和沿海地区地势较低。黄、渤二海海岸线长达1650余公里。东部有长白山山系千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伸入黄海和渤海,构成辽东半岛。北有来自吉林省南伸的哈达岭与千山山脉相接于沈阳之东,形成辽东丘陵。省内西部为辽西丘陵山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阶梯式递减,到渤海沿岸又构成了一条狭长的海滨平原,称为辽西走廊,是关内外的交通要道。

辽宁地区四季鲜明,气候分区明确。

春季(3~5月):主要气候特点是回暖较快,风大干旱。

夏季(6~8月):主要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高温潮湿。

秋季(9~10月);主要气候特点是雨量骤减,气温速降。

冬季(11~2月):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干冷,为期漫长。

1.2 辽宁地区人文特点

辽宁地处山海关外,在清朝入主中原以前,辽宁一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辽宁又是一个汉族移民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省份,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43个民族。形成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地域上的大杂居和少数民族的小聚居的特点。

在辽宁的各少数民族中,以满族文化对现代辽宁人的影响最大。辽宁不仅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满族居住最密集的区域,更由于满族在这里开疆立国,建立清王朝,进而治理全国,因而满族文化的影响在辽宁可谓比比皆是。满族的服饰,满族的饮食习惯等,至今都是最有辽宁特色的地方文化。

1.3 辽宁地区传统民居的生态思想

首先,辽宁地区的传统民居经过历代发展演进,其一系列地域性营造技术,是在适应特定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它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所以,其中蕴含的许多方法完全有可能在现代条件下的城市住宅中加以借鉴。

其次,生态建筑并不等同于生态工程。Architecture(建筑)一词还包含文化的意义,一种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含有适合本地区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大江南北的传统民居才会既同属于一个体系而又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传统住宅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1]

辽宁境内聚居着汉、满、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其中以满族地域特色最为鲜明,分布地域也较广,最具有代表[1]性,因此当以满族民居为对象来探讨辽宁地区传统民居的生态特征。

1.3.1选址与建筑布局

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传统满族民居已形成背风建宅的选址原则。背风建宅又分为在山脚、山腰、台地等不同气候影响下的情况。在山脚一般来说是选址建宅的理想场所,旁边的山体可以遮挡冬季寒风的侵袭,但对辽东寒冷地区来说,容易产生霜冻效应且不利于防洪。这里产生霜冻效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冬季晴朗无风的夜晚,冷空气沉降滞留在较凹地形,集聚在一起,使地表空气温度比其他地方低很多,从而对建筑形成霜冻侵害。

背风向阳的山腰和台地便成为满族人民建宅的理想选址,后来建州女真人从山区到丘陵及平原地区,也较多采用在高处筑城建宅的习惯。在台地和较高的房屋基座上建宅,既满足居住上的安全防卫,又有较开阔的视野(图2-1)。

由气候条件和生态效应而兴建的我国北方广大村镇建筑,在院落总体布局上,方正宽敞,冬季日照充分,具有防风沙侵袭,并适合植物栽植等优点。据调查,新宾县和清原县满族民居庭院是我国较为开敞的庭院,除土地条件宽裕,生活习性所致以外,北方寒冷的气候使人们渴望更充沛的日照。[2]

在单体建筑、平面布局中,房屋里出现了沿房墙三面布置的火炕,以阻止来自西北向寒冷气候的侵袭。当代满族住宅增加了具有保温防寒功能的内外部过渡空间—门斗,这样既减少了冬季的风力,又具有控制建筑热损失的功能。同时,住宅采取双进深平面布局,将厨房、仓库、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布置在北向,构成防寒空间,住宅和起居室在阳光充足的南向由于新宾县和清原县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日照充足,在住宅建设中通过增加南向卧室和厅室的开窗面积和开窗方式,构成阳光间,使得阳光充满整个室内。另外利用对流原理,在内窗和前后室的隔断间设通气孔,南向被加热的空气由于对流进入北向的房间,如此达到提高室温的效果。

1.3.2墙体

不同地区因为使用的材料不尽相同,所以形态也就千差万别。正是由于对地方材料的灵活运用,形成了辽宁地区鲜明的建筑特色。运用本地产量丰富且易得的建筑材料来从事建造,显然是与现代少费多用的思想相一致的。

满族民居中的墙体基本采用三种不同的材料;砖、石和草泥。传统木构架体系的房屋甲期大都采用土坯、草泥为维护结构,其优点是比较经济,保温防寒性能也较好,但室内环境条件较差和易破损。该地仍以农耕为主,产有大晕的稻草可供回收利用,如能在技术上对其进行加以处理,则能够成为一种理想的保温材料。

农作物纤维在人类的建造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欧洲、俄罗斯东亚北部地区,包括日本都有用茅草覆盖屋顶的做法。近年来,本地区亦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稻草资源,加工制作稻草板墙体和屋面保温材料,在热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利用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的基本原理,对保温墙体(包括窗体的性能)的种类、厚度和位置进行了仔细的考虑。

1.3.3 屋顶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了房屋的建筑材料的选用,并对建筑的形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地形、地势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使得同为辽宁地区满足传统民居,其形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岫岩和北宁满族民居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双坡屋面,后者是拱形平房-囤顶。岫岩满族处于山区,各村镇群山环抱,地形以山、丘陵为主,间有小块冲积平原和盆地,山水相绕的村镇无风沙侵扰。而北宁满族处于辽西平原的腹地,平坦的地势使得这里经常遭到风沙之患。由于风沙大的特点使得居住在北宁一带的满族人选择了拱形房顶,以减对轻风的阻力。若是采取起脊房顶.大风来临的时候.就很容易被掀翻。而拱形顶房抗风吹能力非常强,既可以阻挡春季的南风,也能有效地抵御冬季的北风。

满族传统木结构屋面材料,构造采用的是以粘土和植物纤维相交结的塑性構造处理,热工物理性能好,天然材料自身具备较好的温度应变能力,而且能起到更好的保温隔热作用。传统满族住宅屋顶中采用一种当地产的油质泡白灰青灰背,其油性大,防水性能好,工艺虽然复杂一些,但能够就地取材,成本低廉。④而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工艺过于简单的现浇或预制混泥土的屋面结构往往容易产生裂缝以致保温性能降低。在现浇混泥土屋面基层上采用传统的泥土混合植物纤维作为保温和防水层,在实践中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做法,能显著地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其热惰性大的特点也起到一定的保温防寒作用。

1.3.4 地方材料

乡土建筑材料具有可持续性,其价值在于它的生态适应性、经济性和就地取材的方便性,是材料、结构、形式对自然环境与生活的真实反映。传统住宅由于条件限制往往就地取材,并保持材料的原生性,像土坯砖、木材、稻草等等。

满族民居中使用的材料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木、土、石(块石、石板、卵石)、草(稻草、稻秸)等天然材料;另一类是砖、瓦、石灰等人工材料。传统满族民居大多运用石材、草泥、生土混合材料,用毛石砌筑房屋基础,块石砌筑窗下墙体,采用木屋架结构作为支撑,然后用碎石、土坯加草泥作为外围护填充材料。在今天的农村,这一类构造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发挥多种材料优势的构造方法。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满族民居辽宁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读辽宁 爱辽宁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辽宁出版集团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