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与语文教学
2014-10-21宗宏润
宗宏润
《论语》是记录一本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其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我这里仅仅是从语文教育的角度,采用摘录《论语》原句,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孔子给学生讲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一乐是个人的快乐,你们来到我的门下,听我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第二乐是和同学在一起,你们不光自己学,还不断有人慕名而来,成为你们的同学,弦歌一堂,岂不快哉?第三是师门以外,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
孔子非常重视和学生讲学习的快乐。你看,他第一节课就给学生讲学习是十分有趣的。那我们给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是不是可以给他们讲一讲学习语文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例如,几年前的第一堂语文课我先是自我介绍,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讲一讲自己以往学习语文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个环节是解释自己名字的含义。我随机抽取了一个名字:钟诗意,说这个名字起得好,充满诗情画意。也许这位同学语文本来就好,也许是这句话激发了她学好语文的兴趣。三年之中她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最后中考考了112分。
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酷爱音乐,他认为,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改变人性,莫过于音乐。故以乐教为最高层次,上课总有乐器在旁,他的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那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古代诗词,就可以配上音乐。《望江南》就配游学明的《哭砂》《水调歌头》就配王菲的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除了音乐,电影也是一种实行“乐教”的手段。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语文学习放一些适合学生看的影片,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木兰诗》,可以看动画片《花木兰》,学习《背影》,可以看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
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当年李镇西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去读朱自清的《春》,学生感觉非常好。我上《山中访友》,尝试着把学生带入校园中的一片香樟树林中去,学生的感觉也非常好。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讲向生活,向普通人学习。有句话说得好: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树立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讲学习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就语文学习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想的五大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写字认真的学生,把优秀作业拿出来展览。至于说,也是一个难题。初一初二还可以,一般到了初三就很少有学生愿意举手发言了。这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听闻山东杜郎口中学没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发言极其踊跃,他们有一个做法就是无举手发言,值得借鉴。
三、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反对记问之学,认为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提问的学生不值得教,要教,一定要有内心冲动。问题提出来才加以点拨,启发之,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教育專家袁振国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上海市一所市重点中学接待了一个美国的教育代表团。主人特地请了一位优秀的物理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精彩,用我们传统的评课标准来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教师语言精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课上完了,听课的中国老师掌声雷动,而美国客人却面无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观感时,他们说,这堂课老师问的问题学生都能答上来,既然如此,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孩子的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培养,只要别扼杀,一旦扼杀,再恢复就很难。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唤醒这种意识,激发这种意识。
读了《论语》我们可以知道,原来好些教学原理我们的先辈老早就总结出来了,当然,他们也是在教学实践之中总结出来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只要你注重实践,注重反思,注重总结。
参考文献:
胡芳.“四味”读法品真爱[J].中学语文教学,2005.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