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石柱方斗山云海深处的高原牧场
2014-10-21高原
高原
方斗山是石柱的第二高峰,是土家族人厚实的脊梁。过去它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今天它又以奇异的喀斯特地貌和原生态的高山牧场风光迎接我们这群慕名而来的背包客。横跨方斗山脉的商贸生命线——川盐古道浸透了先民的汗水和希望,崇山峻岭的悬崖陡壁间开凿出来的险道奇路,让重游故道的我们发自肺腑地仰慕感怀。
基本线路:重庆—石柱—大歇镇—倒流水村—水马门—微波站(海拔1880米)—小水井(扎营)—都云村—王二坪—尖峰寨—瓦屋高山草场(扎营)—二墱岩—岩口—朱家槽溶洞—独门嘴—西沱云梯古街
路程:45公里
方式:背包徒步穿越
人数:8人
历时:3天
线路背景:位于巫山大娄山区的方斗山脉,属于川东平行岭谷,紧紧依偎着长江,自西南跨越丰都、石柱和万州朝东北延伸,最高峰雄踞于石柱境内。石柱的土家族人世世代代与山为伴,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同时,绵延几百里的喀斯特地貌和原生态的高山牧场巧妙地融合成了一体,成为深藏在云海深处的世外桃源。更令人惊叹的是,享誉中外的川盐古道,也是经过无数险山恶水,最后翻越方斗山到达“万里长江第一街”西沱云梯街。
难度指数 ★★★
强度指数 ★★★
风景指数 ★★★
第一天
且修且行,登方斗山第一高峰
线路:重庆—石柱—大歇镇—倒流水村—水马门—微波站(海拔1880米)—小水井(扎营)
2014年立夏后的一个周末,我们一行人坐上了前往石柱的动车,准备穿越有着丰富喀斯特地貌的石柱方斗山。到石柱后,我们随即换乘县级班车,来到了徒步的起点大歇镇。大歇镇地处方斗山山脚,地形狭长,一条小河沟穿街而过。我们在镇上的小街上稍事休整,补充给养之后开始了第一天的徒步行程。
由于农业废弛,通往方斗山的人行梯道已经少有人走,甚至已被多数当地人淡忘。问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乡,才找到那条铺着青石板的进山老路。石板梯道隐藏在田园山林间,时宽时窄。因为之前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好些路段被山洪冲得稀烂,特别是跨越山涧的一座木桥被冲毁得非常严重,它原是由三根粗大的圆木排列而成,现在有两根圆木被冲落到水里,剩下的那根也显得独木难支。桥下水流湍急,我们中间谁也没有把握用那根独木过河而不坠下河去。正踌躇时,年轻气盛的队员“螃蟹”独自跳到激流间的一块石头上,用绳子把掉在水里的木头栓牢,然后大家一起使力拉。不一会儿,两根木头都重新搭上岸头。我们把这三根木头简单捆绑一下,这才有惊无险地过了河。
一路修路再走路,快中午时我们才走到半山腰的倒流水村,村寨静静地隐藏在茂密的翠竹林深处。山寨口几栋条石垒砌的新式房屋很显眼,但更多的房子还是传统的土家族式样。我们进到村里歇脚休息,饶有兴致地细细打量这些老建筑。土家族人所住山区,到处群峰连绵,坡陡路急,而且常年多雾,气候潮湿。聪明能干的土家族先民利用当地松杉杂木,依山取势,修建了各式各样的吊脚楼。眼前这些吊脚楼虽因年代久远略显陈旧,但依然能看出建造者的独具匠心。
在倒水流村未作久留,我们就沿着村后的山路继续行进,山路兩旁的草越来越茂盛,中间的道路越来越狭窄,山里的人家也越来越稀少。走过一段深深的山坳,一大片绿意盎然的种植园出现在对面的坡地上。石柱是声名远播的黄连之乡,很多大山上都有宽阔的黄连种植基地,而方斗山独特的气候、水质和土壤都是石柱黄连最适合的生长区域之一。
过了成片的黄连种植园,前面又是一座更加挺拔的山峰,只见山峰上有两座微波塔巍然屹立。微波站一般都修建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之巅,除了修建和维护,一般都很少有人光顾。那条上山的道路早已隐没在杂草之中,大家四周搜寻无果后,队员“寒冰”看见不远处的山坡下有一户人家。我们三步并着两步赶了过去,原来这是山里放羊的一户人家。房主人是个老汉,正好从屋里出来,看到我们也有些惊讶。此时正好中午时分,我们也正想找个地方休息吃午餐。向老人说明来意后,老人热情地把我们请进了他那有些杂乱的小院。今天阳光明媚,院子中央有几个簸箕正在晾晒一种粉状的食物。老人告诉我们这是当地有名的特产“都巴”。石柱土家族人习惯将食品加工成粉,再做成块状、团状或扁状的熟食品,统称为“粑”。糯米糕称为“糍粑”,汤圆称为“粑粑儿”,玉米糕称为“包谷粑”……用蕨根粉做成的糕点,被称为“都巴”。老人为大家冲制了一锅“都巴”汤,还倒了一大碗储藏在陶坛子里的自制砸酒,和着自带的路餐,我们好好地享受了一顿天然美味。
通过GPS定位,我们知道所在的地方叫做“破屋”,前面不远处有个著名的隘口“水马门”,曾经是土家族人抵御外族入侵而修建的城墙要塞。由于山地缺乏水源,必须用马驮水上山而得名。老人带我们走到水马门的遗址,只见水马门正寨门面朝长江的方向,地势高峻险要,崖口遗留着古城墙残剩的墙基乱石,隐没在深草荆棘丛中。老人说,秦良玉的后裔曾在此抗敌数月,留下了这样一个古城遗址。老人指着山顶的微波站说,那里曾经也是要塞的瞭望台。修建微波站时运送物资也是老人带的路,因为缺乏维护而损毁严重,在疯长的野草丛中当年的路已很难寻到踪迹。
休整得差不多,我们告别了老人,沿着他所指的小道一路攀登。果然道路荒僻异常,所过之处,不时有野鸡惊飞而起。道路沿着陡峭的山脊往上曲折延伸。我们必须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防止踩空而跌入悬崖。由于道路崎岖难行,我们经过两小时的攀行,才到达顶峰。这里的海拔有一千八百多米,是方斗山的最高峰。
微波站没有人职守,只有一圈围墙和紧锁的门。站在山顶的岩石上,可以看见连绵不绝的山峦和山下广阔的田园风光,更有蜿蜒如丝带般飘舞的滚滚长江。
山上没有水源,不适合扎营,我们必须下撤到山的另一面叫做“小水井”的地方。下山比攀登更加艰难,不断地披荆斩棘,经过近一小时的下行,在夕阳的映照下我们到达了今天的宿营地。所谓的“小水井”其实已经没有了水井,它不过是山上一块较为平缓的坡地,适合扎营和休整。其得名想必是和附近一个叫“双水井”的地方对应而来的。
因为水井已经没有了踪迹,我们不得不分头四下寻找水源。没用多久,户外经验丰富的队员“可乐”在一处岩壁上找到了一孔出水口,虽然水流细小,但连绵不绝。大家就用矿泉水瓶接着。不一会,大家又找到两处这样的小出水口,水源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有了水,这样的地方就瞬间变成了最佳露营地。大家动手生火做饭,开始了惬意的户外露营之夜……
第二天
披荆斩棘,穿越喀斯特山地牧场
线路:小水井—都云村—王二坪—尖峰寨—瓦屋高山草场(扎营)
清晨醒来,山野狂风劲吹,出了帐篷举目远眺,只见云雾急速翻滚,大自然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家很快吃过早点,收拾装备,开始了新一天的行程。
因风的缘故,今天能见度挺高,大家趁着好天气一路下行,来到主峰山脚下的都云村。在清晨云雾中时隐时现的村寨看上去秀美如画,一条乡间公路从村旁穿过。我们在村里补足了饮水,就从村后的山道进入后山。后山是一大片竹林,枝葉繁茂,遮天蔽日。大家内心都希望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下去。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道路从竹林延伸出来,进入到连绵不绝的灌木林——这里就是方斗山的原始地带王二坪。从王二坪经二墱岩到龙家园,约有二十五公里的山路,就是我们今天必须走完的行程。
一条长满荒草的机耕道盘桓山间,我们随着这条山道前行,接近正午的阳光开始露出它狰狞的面孔。四周的植物低矮,大家几乎无法依靠它们遮蔽阳光。最令人绝望的是有段机耕道一路向下,一直下到海拔近1000米的地方。大家停下来商议,决定直接从林木中间穿越过去。
队员“螃蟹”一马当先,率先冲进丛林当中。丛林中的植被杂乱无章,最令人烦扰的是带刺的荆棘。开始的路虽然坎坷难行,但通过艰苦努力最终还是可以通过。大概走了几十米,一道难题出现了!密林深处一条被山洪冲出的深沟拦住了大家的去路。如果直接跳跃过去,宽度太大;如果下底,又因为杂草丛生不知深浅。最后还是队员“寒冰”想到一个巧妙的方法:缘藤而过。原来在我们头顶上方正好生长着许多杂乱交织的藤条。老驴“梧桐雨”打趣道:“耶,大家都要做一回人猿泰山啦!”
队员“螃蟹”攀上去,牵扯下两根较为粗大的藤条,然后亲自率先示范,拉直藤绳,脚往后用力一蹬,人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只一瞬间,他已经站在了沟的对面。大家信心爆棚,一个个争前恐后地攀绳而过,身姿一个比一个矫健。
过了深沟,路的前方依然是密林重重,领头的队员们一路披荆斩棘,经过近一小时的激战,才终于走出密林,上到了另一条盘山道。这条道路盘桓向上,与我们所要去的方向一致。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初夏的阳光虽然温度并不是很高,但依然炽烈晒人。由于这段森林植被矮小,无法起到遮蔽阳光的作用,大家必须要补充水来抵御裸晒。由于近年来不少山民移居平地,山里剩下的居民已经很少了。我们沿着山路上行,消耗体力加剧,却没有碰到一户居民。大家携带的水接近告罄的边缘。老驴“梧桐雨”警告大家,最后的一点水千万不要再动,要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再说。
大家开始默默地忍耐干渴的煎熬。山路在无穷无尽地往上延伸,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由于缺水,大家也就没有心思吃午饭了,希望能坚持到有水的地方再说。就在大家产生一种莫名的绝望情绪的时候,美驴“鱼儿”看见头顶上的荆棘中有一种金黄色的野果,这是被当地人俗称为“刺泡”的果实,成熟后酸甜可口,生津止渴。大家如同见到了救命稻草一般,纷纷采摘。后来,由于海拔渐渐上升,这一类的果实也变得丰富起来……干渴问题终于得到了完美解决。接下来,又经过近两小时的攀爬,当我们走过一个垭口时,一片宽口的高山牧场呈现在眼前。这时,大家才真正松了一口气,高山牧场的出现预示着艰难的时刻成功度过。
连绵不断的高山牧场,因为其中有很多裸露地表的白色岩石,呈现出喀斯特地貌的奇妙和美丽。我们在这里补充到了足够的水,也美美地饱食了一顿迟到的午餐。
吃过午餐,稍事休整,我们接着完成当天剩下的行程。高山牧场的美景目不暇接,大家感叹终于走到一段称得上享受的旅程上了。途中随处可见成片的火棘树丛,翠绿的火棘叶子与雪白的火棘花相互点缀,组成了浑然天成的火棘景观。
沿着牧场的人行小径进入到左边的山梁,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天然石芽,绵延好几公里,乍一看,恰似一群群埋头荒草间的山羊。走到赤狐湾柳杉林,我们惊讶地看见了一大片鬼斧神工的怪石,神态各异。有的像鸭子戏水,有的像猛虎出山,有的像恐龙怒视,有的像羊羔奔跑……俨然如同一座天然动物的天堂。更让人称奇的是,有三块巨石如人而立,正面看像一个人,侧面看像两个人,反过来看又变成了三人共体的模样,当地人戏称之为“猫藏石”。
在一处悬崖陡壁之上,立着一座观景亭,站在亭上凭栏远眺,一幅壮观的美丽图画出现在眼前。这里可以看见流经忠州镇的长江第一湾——围绕江心半岛在长江中游划一个近乎360°的大圆弧。其美丽壮阔,令人叹为观止。或许是被眼前的景致所震撼,或许是为了观赏明日清晨的日出,或许是为附近丰富的水源,经过商议,大家决定不走完今天计划的路程,就在附近的尖峰寨扎营。
尖峰寨和昨天经过的“水马门”一样,也是以前的古关隘。不过由于时代变迁,旧迹已经很难寻找了。但其山势的险峻,地理位置的重要,还是一目了然。我们把帐篷扎在尖峰寨高高的平台上,四望一片平阔渺远。前方是悬崖深豁,漫山遍野万顷松涛,清风习习;身后的坡下则是茫茫的瓦屋高山草场,暮色中的草场牛羊星星点点,懒懒地回归圈栏。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百草含芳,构成了一副难得的南方草原胜景。
第三天
追随先辈遗风,徒行川盐古道
线路:瓦屋高山草场—二墱岩—岩口—朱家槽溶洞—独门嘴—西沱云梯古街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清晨观日出的想法被一夜风雨浇碎,大家无奈地起床,慢慢吃好早餐,等待晨风把帐篷吹干一些。直到天光大亮,大家才收拾好装备,重新上路。今天的任务就是把昨天规划好的未走完的行程走完,然后经川盐古道到达西沱云梯古街。
上午的路程称得上是一条风光大道,我们一边欣赏周围景致一边快步行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山地急行军,我们到达了下山的路口岩口。从岩口到西沱云梯古街这段老路就是闻名遐迩的川盐古道。盐运大道以长江边的西界沱云梯街为起点,翻越方斗山楠木垭,经王家乡青龙场,过石家坝,进入“黄连之乡”黄连坝,再经过锅厂口、青冈坪、坡老巷、回面坡、万胜坝、八角庙、摩天岭、冷水溪,翻越“川鄂屏障”七曜山,到达湖北省利川、恩施等地。我们从楠木垭附近的岩口下到云梯街,不足盐运古道的十分之一,但从这短短一段路程,也足以体会到当年全靠人力马驮的盐运工作是何等的艰辛困苦。
由于年代久遠,盐运古道破损也非常严重。原来的一米宽完整青石板路保留得并不是很长。站在岩口旁的一块巨石上往下望去,只见山路崎岖盘桓,起伏错落,有一种别样的韵致。走在青石板上,不时可以看见当年留下的深陷的拄杵印痕。
道路沿着被当地人称为黄连梁的山脊一路向下,梯步开凿在坚硬的岩石上,这段路保存了几百年来的老样式。路的两边植被稀少,视野非常开阔,但对于有些恐高的队员来说就有点问题了。有段石阶非常狭窄,如同独木桥高架在悬崖之上。我们想出个办法,就是找到两根长杆子做成轿子形状,前后两名勇敢些的队员作轿夫,把恐高的队员夹在竹竿中间走。就这样,大家以一种有些滑稽的方式通过了这段危险地带。古道断断续续,我们也寻寻觅觅走了近两小时,农家田舍再次出现在我们视野里,方斗山的山脚快到了。
临近方斗山山脚有一个叫朱家槽的小村落,这里的男女老少都显得非常热情,我们也乐意在这里歇下脚来。一打听,原来这附近有个很大的溶洞,据说非常有特色。我们带着好奇跟着老乡到了村后山脚下的洞口。洞里已经被村民安装了简易的照明装置,一个村民打开开关,黑暗幽深的洞穴内有了亮光。
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江南龙宫”,洞口距附近的跳脚石河上游只有二十多米。洞的深度有六公里多,分为上下两层,有三四十个支洞。洞的上层有天然形成的两大厅堂,钟乳石千奇百怪,造型奇特,石笋林立,不同深度景色迥异。而下层靠近洞口,路径曲折有致,给人以地下迷宫的印象。最奇特的是,一座高达洞顶的“宝塔”上盘绕着一条粗大的“黄龙”,“宝塔”身后一苗条的“仙女”石轻巧如飞,前面一巨大的钟乳石盘正好托住“仙女”的双足……诸如此类的宝塔、仙灯、菊花、塔林、冰川瀑布、玉笋、香菇等目不暇接。
出了“龙宫”,我们沿着急急奔流的跳脚石河继续行进,四周的景色已经是一派田园风光。又走了一个多小时,云梯街上段的街口近在咫尺。一株巨大的黄桷树立在街口独门嘴的阶梯旁,这便是当地人人尊若神明的界碑树。早在民国时期,独门嘴就是石柱、忠县和万州的交界处,黄桷树发出三根粗大的枝干分别伸向石柱、忠县、万州三个方向,有了闻名的“一树遮三县”奇观。我们站在树下仰视古老的大树,只见它枝叶繁茂,树干粗壮威武。
站在独门嘴街口俯视云梯街,只觉得整条古街如同下江巨龙,沿方斗山山脊尾端蜿蜒曲折向下直入长江,形成了“长龙入江”的奇特景观。这里被国内学者专家称为“万里长江第一街”,而在外国学者专家眼中则被称为“通天街”。沿着阶梯一步步往下行,保存完好的古街道展示了历史的沉淀与厚重,其中众多的寺庙遗迹,种类繁多的商号店铺旧迹,另有万寿宫、天上宫、禹王宫等会馆林立其间,可想见其当年的繁盛场面。
走上靠近长江岸边的下街口龙眼桥,这次的穿越行程也就到了尾声。站在横跨入江小溪上的南北两座龙眼桥上,远处方斗山巨大的身影和眼前的云梯街融为一体,真的就像一条巨龙正在奔向长江。两座龙眼桥就是龙的双眼,我们只能在这对明亮的眼睛前惊叹赞美大自然和人类的神奇造化。
坐上回城的班车,大家都还沉浸在意犹未尽的兴奋状态。云梯街、川盐古道和方斗山奇异的身姿都渐渐淡出了车窗外的视野,但这几天的经历却早已深深刻印在了我们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