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字当头 彰显个性
2014-10-21马成年
马成年
长期以来,缺乏个性一直是学生作文的“老大难”,学生的作文大都内容单一、创新意识较差。谈意志就是张海迪身残志坚,谈学习就是苦不堪言,谈历史就是火烧圆明园……个性的缺失,带来的必然是独立思考的缺失和创新灵性的泯灭。如何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呢?
一、切入话题角度新
对待同样的话题,要选取不一样的切入点,文章就会千姿百态,可以从话题的主要事件切入,也可以从次要事件着手;可以正常思维,也可以逆向思考……如有篇作文要求学生以“难”为中心词构思一篇作文,大多数学生都抓住“难,即不容易”这个意向去写,千篇一律地寫成“求学难”“办事难”“难忘……”等等。而有的学生却能想到“难”的另一个意向,即“不美”,进而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丑的行为,如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在旅游景点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从而呼吁大家在积极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别淡化了自身的文化修养,这样异样地切入角度,就会使文章与众不同。
二、文章立意观点新
“立意”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写作文就要敢于发表独特新颖的见解,写出文章的新意和深度来。真正的创新作文,它的观点应该别致、独创、有深度,是作者反复思考的结晶。“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成语,大部分人都理解为年轻人勇敢大胆;换个角度想想,现在有许多孩子胆大妄为,玩暴力游戏、携带凶器、甚至结帮成伙打群架,这样的“牛犊”成了令家庭、学校头疼的问题孩子,令人担忧,看来“初生牛犊”还是有所畏惧为妙,这样的立意运用逆向思维,翻新出奇,令人双目明亮。总之,写作文时立意要克服思维定式,多角度思考,写出的文章才会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三、筹划文章选材新
作文中的材料应该新鲜、新颖、有可读性,同一材料多人引用,就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比如,提起“逆境成才”就用张海迪;论证坚持不懈就用爱迪生;举例执著坚韧就用屈原……这些例子太陈旧了。要举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人和事,材料要新颖、抢眼。要做到材料出新,写出个性化内容,学生必须扩大阅读视野,开阔生活眼界。鲁迅先生说:“要创造,第一须观察。”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并把观察的所知所感及时记录、随时整理。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感知生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上网、旅游、生日派对等等,从中汲取最新的信息做储备,这样写出的文章便达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效果。
四、构思独特形式新
构思独特、结构新巧会使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标题要“惹眼”
“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如同一个人清澈明亮的眼睛,要具体而形象,有文学色彩。具体来说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拟题技巧。(1)妙用各种修辞,如《家庭五线谱》《心弦上的奏章》;(2)引用诗词名句,如《小小寸草心,报得三春晖》;(3)援引歌词,如《彩虹总在风雨后》《敢问路在何方》;(4)巧用成语、典故,如《桃园三结义》等。
2.开头要“显眼”
“开头精彩,文成一半”,好的开头对于文章的成功与否极为重要。如有一个学生写《家》:“家像一首悠扬动听的歌,父亲是那线条圆滑的五线谱,母亲是那蝌蚪似的音符,而我则是那奏出这首家庭之歌的琴弦。”此题记紧扣作文提示语,还借用贴切的比喻,暗示文章主题,初步显示了作者的才华,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3.结尾要“养眼”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好的文章结尾需要我们精心设计:(1)画龙点睛式。以全文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表达出来,如《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2)名言警句式。用名言警句、诗句收尾,用三言两语表达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示性内容,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3)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这种结尾方式定能产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4)采用比喻、排比、对照等修辞收尾。修辞可以使道理通俗易懂,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结尾与前面正文一脉相承,不可有缺痕,它既是文章的养眼之处,也为读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万事有个“度”,我们在提倡“新”的同时,也要注意“度”的问题。提倡写新颖、独特、有个性的文章,并不是故意标新立异,不是离奇、荒诞、随意,更不是脱离作文要求、任意所为。创新作文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我们要对作文材料进行深刻的分析,我们要让创新作文最大限度地关怀现实、关怀生活、关怀自我。
参考文献:
赵彩云.初中作文创新教学策略谈[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2).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