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到金
2014-10-21张崇锋
张崇锋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考点,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难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很头疼。尤其是学生在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方面,依然存在思维混乱、审题不清、语言模糊、不能规范作答等问题,导致考试失分较多。我在长期的诗歌鉴赏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对高考真题的演练,帮助学生探究、归纳出了诗歌鉴赏题的基本答题模式,即三步作答模式:(1)是什么(概括);(2)为什么(分析);(3)怎么样(总结)。从而提升学生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现结合具体高考试题做简单的分析。
高考真题例一:【2013·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解析:这道高考题考查诗歌形象中的事物形象,按照三步作答法就比较容易解答。从三、四句来看“烟”的特点,首先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结合三、四句进行概括;其次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分析三、四句中“烟”的特点是用什么手法体现的;最后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即总结作者这样写“烟”的特点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如下:
诗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缈、流动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烟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为什么)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移无定的姿态。(怎么样)这样通过三步作答模式,便将抽象笼统的题目变得形象具体,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这道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按照上述三步作答模式可以解答如下: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是什么)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洁白,悠然飘浮到野外的山寺前。(为什么)第五句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怎么样)二是思家之情。(是什么)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直抒胸臆,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为什么)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怎么样)
高考真题例二:【2012·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6分)
解析:第一小题通过对特定语句的鉴赏来探究人物形象,第二小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答题范围限定在词的下阕,这就要求我们对下阕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探究,理清大意,通过三步作答模式进行解答。
(1)这两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钓鱼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的情态。(是什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鱼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鱼翁的宁静。钓鱼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鱼翁的专注。“但”字突出了钓鱼翁的心无旁骛。(为什么)总之这两句写出了钓鱼翁垂钓时达到了凝神静气、物我两忘的境界。(怎么样)
(2)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鱼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是什么)“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了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鱼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鱼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鱼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鱼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为什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钓鱼翁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怎么樣)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探究可以发现,对诗歌鉴赏,我们可以遵循上述基本模式,无论以哪种方式哪种类型设题,都可以万变不离其宗,以静制动,采用三步作答法应对,同时从六道习题的参考答案中我们可以发现答题语言要准确、简洁、明晰、流畅,运用专业术语规范作答。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