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审美教育,打造魅力课堂
2014-10-21季亚娜
季亚娜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美的鉴赏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激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中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诗歌学习;小说学习;散文学习
初中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语言除了具有交流的功能以外,语文学习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初中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和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对中学生的审美教学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近几年随着全国范围的新课改的实施,语文课的改革方向和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初中语文审美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除了给学生讲解课文以外,也应当按照美学教育的规律,引领学生发现和挖掘语文世界里的美,帮助学生创造审美意境,展开审美联想,让学生身临其境到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美、欣赏美,最终可以创造美,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初中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初中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一、语文课堂进行审美教学的意义
1.审美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爱好和情趣,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
2.审美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审美培养不光是能够认识美,还要能够辨别丑的东西。我们的国家是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对于中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对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要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发扬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的文化事物,杜绝低俗文化的传播和对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
3.审美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审美教学有利于改变以前应试教育的不良传统,转而实施素质教育,使中学生的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语文课有着丰富的美育教育的内容,初中语文老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中学生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二、教师开展审美教学的策略
1.在诗歌学习中培养审美能力
中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具有节奏美、情景美、语言美等特点,诗歌的语言简明且意境深远,经过老师的适当安排,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诗句中的语言美和节奏美,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诗歌的含义,使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感知诗歌中的意境美,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会省略掉一部分情感,而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将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小说学习中培养审美能力
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讲述手法,较其他文体更贴近生活。但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由老师划分部分,提炼中心思想,分析人物特征并總结写作特点,没有发挥小说中的审美功能。老师应该先让中学生通读小说,读懂故事才能去欣赏,先让中学生感知小说的语言美。在通读课文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中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和环境进行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所描写的风土人情、社会背景、时代风貌等内容,从而欣赏人物的性格魅力,对于经典的段落,老师还可以让中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的形式去感知其中的内涵,不仅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中学生的美感。
3.在散文学习中培养审美能力
散文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它是美的化身,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它是美育教育最好的体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抓住散文的特点,挖掘其中美的含义,很自然地将审美教学融入其中。老师可以通过优美动情的讲解先将学生带入散文的情境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之中感受美,让中学生带着情感去吟诵散文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美读”。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老师还可以将散文欣赏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本中作者的其他作品,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然后回到课堂上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散文评论,也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中的美,最后鼓励中学生将自己感知到的美以散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是对美的实践,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中的美源于生活、源于历史、源于文化,美无所不在地渗透于语文学科之中,这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美育教学,语文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并配合老师的安排去观察美、发现美、感知美、了解美,最终达到创造美的最高境界,不仅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中学生不仅获得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淑英.让学生在审美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浅议[J].中学课堂辅导:教学研究,2012,11(1):35-36.
[2]曹爱萍.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25(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