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永羁旅行役词试析

2014-10-21黄新娜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羁旅柳永人情

黄新娜

宋代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柳永出生于一个世宦书香门第,早年在汴京度过,常常出入歌楼酒馆,漫游于柳巷花街,被世人讥讽“薄于操行”。他的作品大多收入《乐章集》中,其中最多的就是羁旅行役词①。

柳永一生仆仆奔波于风尘之中,居无定所,或漂泊旅途,或供职外乡,时而登高临远,时而旅馆独处,往往触景生情,因物怀人。他的词大多描写了他羁旅生活的忧愁,反映了他仕途漂泊,“浪萍难驻”极不得志的心情。他的词常常流露出落魄失意,沉重的精神苦闷,表现出一种人生孤寂落寞的悲凉。这些羁旅行役词大致反应如下方面的内容:

一、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追求

维系于柳永心中,始终不能忘怀的是对于价值的追求,即入世观念。在这方面又表现为强烈的失落感、失重感和困惑感。如《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尾句采用的是闺怨词的形式,实际上表达的是伤感、失落、失意之情。词人面对着铺天盖地的“春愁”,心中一片忧伤。自古以来有无数文人借物咏怀来表达伤春、惜春之情,在此柳永也无可避免地触景生情。由于仕途坎坷,不尽如人意,词人只有借酒浇愁。可“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未减,“强乐还无味”,进一步加深了“春愁”。词中作者情、思并会于心,简直不胜其“悲哉”与“黯然”了。瞻望前程,一片黯淡,人生失落之感郁结心头,只有独自感慨。表明了词人的潦倒失意感和脆弱的心理,体现了社会文化现实的悖谬。

二、无所依托的生命漂泊感

人在社会激烈的挤压中失落,失落的心便如飘蓬柳絮般飄扬、洒落,无所归依,人的灵魂便如一只无归的宿鸟,遁逃无薮,便有着永无休止的苦涩的寻觅感,这是失落情绪最惨痛,也是更深一层的表达,特别是柳永这位社会下层失意的封建文人。这种情感表现在他的思乡曲中。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词中深挚地表现了作者天涯飘泊的愁绪和思恋情人的心情。把他惆怅郁悒的心理和沉挚感人的恋情表达无遗。诗人登高放眼雨后的江天,清秋的萧索,晚景的寂寥,渲染出一幅悲飒苍凉的意境。愁缘境而出,秋情漠漠,客愁戚戚,诗人放出内心的慨叹:“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无限的凝愁,正意味着他灵魂无所归依。在秋风萧萧的季节里,扑面而来的是满目悲凉之色。也许人生来就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本能欲望,正是这种本能欲望被社会现实压抑,词人从心底、从心灵深处生发出阵阵的凄楚悲音。柳永把天涯漂泊的悲愁和两情思恋的眷眷深情隐含在“吟秋”中,这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三、对于人情的依恋

在中国社会里由于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地束缚着人的思想,人的本性被普遍地扭曲着,人便也示别人以假面,这导致了人情的普遍湮没。在词作里,也隐隐体现着柳永对真感情的执著追求,要求恢复人的本性的感知,呼唤人情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一个离别的场面,词人在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不得不和他心爱的人分开,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离别。这个场面充塞了悲痛的气氛,却暗示了过去生活的美满和今后沉重得难以担负的相思之情。作为一个失意潦倒的下层文人,柳永有着深沉的内心悲哀,科场不利并为生计所迫四处流落时,一种人生的秋意便会在不经意间袭上心头,何况在离别时又值“寒蝉凄切”的秋季。在泪雨纷飞中作者依依不舍地上路了,心潮澎湃不已,词人揭开了人们的心幕,大胆直率地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渴望人情复归,以期望在“羁旅漂泊”的客居生活中寻找一丝慰藉。

柳永不像其他封建贵族文人那样,只从高高在上的楼台上俯瞰人生,而是把全部身心深深地扎入了世俗生活的土壤里,从中吸取感情养料以培育自己的文学花朵,使得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冠波.论柳永词自我意识[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徐敏.北宋词史上的两座里程碑:从柳词“晓风残月”说到苏词“大江东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羁旅柳永人情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倍er好用
欠人情
张春波
清明
陈明德(二首)
人情
枫桥夜泊
人情练达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