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研究

2014-10-21覃草耐

素质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中政治人才培养

覃草耐

摘要:当今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时代信息大爆炸,令人应接不暇,教育地培养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而高中政治课学习正是对学生的意识形态起到重要的導向性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 意识形态 人才培养

然而,高中生学习政治课困难是个普遍现象,己成为影响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新课程面前,政治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构建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自觉寻求自我角色的新定,认真开展对高中政治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无论是对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还是对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结合本人所在学校政治学习组的高中政治教学经验谈一谈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高中政治教学的研究。

一、简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简约化的政治教学要求课堂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语言表达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深刻,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许多政治课之所以事倍功半,效率不高,是因为教师设置的目标高而多,一堂课45分钟,样样都要顾及,负担太重。政治教学在众多目标的追逐中眼花缭乱,顾此失彼,迷失方向。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大,课堂教学杂乱无章。“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简明,这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简明的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指向,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状态之中。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标、教学参考书和考试说明,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分清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抓住主要目标,适当考虑次要目标;并根据知识逻辑中的重难点和学生能学多少情况,确定一组需要重点解决的阶段目标,轻装前进。课程目标还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也不能把情感目标抬到了过高的位置、脱离知识教学进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其他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政治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基点和原点,循序渐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政治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欲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缺乏思考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

1、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教师要善于打破教材条条框框和抽象理论的束缚,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政治、经济热点和焦点问题,多穿插些学生周围和身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存在的现象,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价值性,以此来促进学生思考。此外,还可运用图表、幻灯、录像、讨论、辩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手段,尽量避免内容和方式的格式化。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具体有三种方式:①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旧知识解决新事物,当理论与事实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即有了问题。②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去探索与解决新事物,但往往用已有的知识又不够用,于是便形成了认知空白,也就有了问题。③认知疑惑。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问题的疑惑状态时,学生的问题也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那又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拥有别墅、轿车,有的人却连基本生活费也难以为继呢?” 认知的疑惑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学生自然想问问题了。

3、巧妙“存疑”,培养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巧妙“存疑”,将“问题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进而让思维“在学生的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极力反对某些好心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给予解答。他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当他在自学中碰到疑难问题向人请教时,总是先说:“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增强现实感染力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创设生活场景,对于生活化课堂来说是最关键的一环。

生活化教学场景可分为想像类,模拟类,再现类生活场景。这些场景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化问题的设计。如想像类生活场景可以在呈现一定的素材后,设计一些想象类问题,如在教授村民自治时,可让学生自由想像“若你成为村委会主任,你认为应如何管理?如何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在介绍投资时,可想象如果你有500万资产,你打算如何进行投资?模拟类生活场景的创设主要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来实现,如在教授“劳动与就业”时,可模拟人才交流市场,设置教师、政府公务员、公司营销员与部门主管、饭店经理等岗位,每个岗位招聘一人,每位同学必须参加竞争某一个岗位,认真填写表格,真实地写清楚自己的意向、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由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组成招聘组,根据拟定的相关标准确定招聘人选,必要时安排笔试和面试,最后公布招聘结果,并注意把整个活动情况向学生及时反馈和综合评析。

通过这些场景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大课堂中,在问题中分析生活,理解生活,同时在生活中学会挖掘问题,提升自己的智慧。所以,以对课堂生活化的评价中,有无形成浓厚的教学场景是判断生活化课堂的重要指标。

总之,高中政治也不是非常枯燥无味的苦学,教师通过设计引导,使学生能够饶有兴趣地在老师设计的现实情景中发挥想象力,从而直达教学目标,就会切实提高学生的高中政治成绩和思想觉悟。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高中政治人才培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