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公共空间在基层学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4-10-21延晓康
延晓康
本文涉及的公共空间,是指普通高校基层学院为教职工提供的除办公室、实验室以外的建筑空间。在基层学院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带有休憩环境的茶水间或者为工会活动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办公面积紧张、人手紧缺等因素忽视这类空间的建设,笔者认为,公共空间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公共空间存在的意义
(一)公共空间是教师办公空间的有益补充
在以往的一些认识中,认为大学教师是不需要办公室的,因为他们不用坐班,上课即来,下课即走。这也许是很多年前的写照,而今,大部分的高校都为教师配备了办公室,条件好些的,可以满足教授一人一间,副教授两人一间,讲师三至四人一间;条件不好的,可以按照教研室或者系以及学科来划分,多人一间办公室,各自有各自的工位,平均每人占地二至三平米。教师在办公室中查阅资料、备课、批改作业、批改卷子、答疑等等,從事与教学科研有关的各项活动。虽然学校并没有坐班考勤的要求,但是教师的出勤率是非常高的——办公室不仅满足了教师的归属感。既然有了办公室,是否还需要一个专门的公共空间?答案是肯定的。高校教师属于高脑力工作者,有着自己的节奏和方式,长时间紧张工作后大脑疲劳时,可离开自己的座位,换个环境,补充一些能量,以便短暂的休憩后能够更好的工作。此外,由于面积所限,多人公用一间办公室,学生前来答疑,势必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此时,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公共空间是教师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
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际交往是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囿于空间的安排与分割,教师往往容易与本办公室的同事交流较多,而其他同事交流则很少。导致形成一个个的小圈子,不利于视野和交流平台的进一步开阔。如何营造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公共空间的建设必不可少。虽然其面积比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其带给我们空间感受和人际关系的转变却是巨大的。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四合院与公寓楼的人际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小区内设有广场和没有广场的文化氛围也具有极大的差别,这些是建筑空间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的影响。
(三)公共空间是学院文化建设的有力载体
文化建设是学院核心理念的表现方式。如何更好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共进,积极向上的软环境?笔者认为,一个小小的公共空间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提是,公共空间要用心经营,无论是环境布置,还是运行机制,要将学院的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其中。假如学院的核心理念是温馨、和谐,则可以将环境和家具以布艺为主进行布置,同时将学院全体教师合影、以学科、系为单位的合影或温馨的生活照布置在周围,饮品与茶点以家常为主,自主取食,强调一种家庭般的温暖;假如学院的核心理念是竞争、高效,则公共空间应呈现出商务办公的专业气质,布景应主要采用学院获奖、成果的主要负责人及项目介绍,传递出能者上、庸者下的进取信号,饮品和茶点更为高端,由专人负责限量供应或购买。不仅学院本身的工作人员置身其中,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若有合作单位或个人来访,在这个小空间中也能感受到学院文化建设的整体氛围。
(四)公共空间是学院激励政策的组成部分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毋庸置疑,激励的手段是多样的,绩效津贴、奖金、福利等等是高校薪酬激励体制中的重要内容,此外,对工作的满意度、良好的培训和晋升机会、吸引人的组织文化、精诚团结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对个人的表彰等大量的内在薪酬激励,属于非货币化的隐性薪酬激励元素。这其中就包括了环境条件激励,园林式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舒适的公共空间等良好的硬件工作条件,能够使知识型员工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尊重、理解和关心,从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投入工作。
二、建设公共空间的探索
既然公共空间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应该在基层学院遍地开花才是,然而在实际中,却并非如此,只有极少数的学院的公共空间建设还能够良好运行,大部分则名存实亡,凋敝萧索。究其原因,主要无外乎人、财、物几方面的供应和链接不能有效实施。公共空间虽小,但要经营好,实现“小处见大”的管理细节完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鉴于此,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探索与学院工会联合建设的有效机制。
高校工会是在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学校党委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它代表学校教职工有组织、有纪律、有领导地参政议政,参与学校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工会工作覆盖学院文化建设、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公共空间建设是学院工会工作的有力体现。工会组织有既定的体系和组织构架,依托工会建设公共空间,是这项工作制度化长效化的保障。
(二)探索与学院学生联合建设的有效机制。
公共空间的运行离不开人员的投入。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使用学生资源。学院可先将公共空间的装修和布置等前期工作完成,再通过招标的方式,安排大学生来运行,既可以满足部分学生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的需求,也可以减轻学院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部分大学生很有想法,有创业的期望和规划,也不妨给他们一些机会来进行实践,也是丰富育人手段的一个创新。
(三)探索与校外合作企业联合建设的有效机制。
“茶水间”是个舶来品,最早出现在外资企业,现在无论外资中资,茶水间都是具有一定规模企业标配。这个领域的建设,高校应该向企业多学习。学习的方式可以是“拿来主义”。而今校企联合已渗透至方方面面,企业可在除科研、成果转化以外的领域进一步合作,比如,冠名赞助学院公共空间的建设,此举可提高企业在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也可节约一大笔开支,何乐而不为?
三、公共空间在基层学院建设中的作用
设施齐备、运行合理、气氛和谐的公共空间是学院行政管理水平的体现。同时也对学院行政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院公共空间是信息集散地,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
学院制定政策,要考虑全局,也要照顾细节,要建立在符合绝大多数教职工利益的基础上。决策要科学、要慎重,要富有成效。假使罔顾民意,即便在短时间内有些成效,长期来看一定是会走下坡路。而要想实现人心凝聚,和衷共济,必须要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更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信息收集工作。除了传统的层层收集反馈之外,如果有良好公共空间存在,就可以形成无障碍的沟通平台,可以在茶歇时以聊天的方式征求意见,相当于在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之外开辟出平面化的调研格局。同样,对于一些政策的解读和传达,也可以在这样的沟通平台进行,在柔和的氛围中许多坚硬的问题被化解。
(二)学院的公共空间可以凝聚感情,激发灵感,增强活力。
在这里,生日时分享蛋糕,不顺心时一吐为快,向领导或前辈提出建议等等,都是情感交流的方式,牢固了同事之间相濡以沫、休戚相关的感情纽带。大家能够深入的了解彼此,在工作中可以更好地配合。营造了学院蓬勃向上的整体士气和职工对岗位责任态度及岗位奉献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组织构架更趋于扁平化,自上而下层级分割的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虽然高校还没有实施,但学院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探索以项目为核心构建创新团队,实践证明,经过长期交流磨合形成的团队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此外,宽松的交流氛围可以激发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活力。高校教师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即使是闲谈也潜意识的带有长期专业培训的思维模式。也许短暂的聊天和乱弹后,一个类似头脑风暴成果的好主意就应运而生:可能是复合交叉领域的一个新发现,可能是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个突破,也可能是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这些都是大家各自坐在办公桌前、乃至会议中都未必能解决的。
笔者认为,参观一个单位,可以去去看他们的公共空间,假使小细节都能做到完美,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们管理的智慧和品位,这里是一扇窗口。无论是开展合作还是学习交流,我们都可以真诚愉快的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