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2014-10-21刘华任鹤飞梁夕雯吕静
刘华 任鹤飞 梁夕雯 吕静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中央正式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现已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三十年间我国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实际,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改革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高校后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领域,为实现高校后勤体制创新和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面推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经过30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以及不断地调整完善,我国高校后勤开始走上了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轨道,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30年间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然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和困难仍无法忽视,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处理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与高校教育的公益性的关系。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 。其核心就是使高校后勤進入市场,使市场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而同时高校后勤又必须保持将“树才育人”作为其最根本的职能,这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本源所在。众所周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追求利润就谈不上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势要求人们具有功利意识;而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高校在与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的有偿性、慈善性、服务性活动中,需要履行公共责任,体现公益性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具有公平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更有要求人们所必须遵守的教育规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功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也是“教育产业化改革”之所以饱受争议的根本原因所在。一言以蔽之,由于自身性质决定,高校后勤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使高校后勤系统体现出公益性、服务型,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拿捏好高校后勤市场性和公益性之间的度,是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
(二)如何健全高校后勤的用人机制。实施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后勤的用人机制已开始由传统的大锅饭模式向现代化企业化模式转变,这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后勤管理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后勤职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然而如今的高校后勤用人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健全的方面。
(三)如何规划高校后勤产权,使责权更加明晰。在我国高校中,相当部分的后勤实体并没有注册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全部资产属于学校,后勤实体仅仅拥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真正的所有权,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实施真正的企业化管理,更加无法真正的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而另一些学校虽然对后勤实体进行了工商注册,成为了独立法人,但基本都是国有独资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界限相对模糊,无法实现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在后勤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诸如学校过多干预后勤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行为,后勤企业的经营受到掣肘;后勤企业的员工无法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企业经营,关注企业发展等等,造成了后勤企业管理权力的缺失。
(四)如何解决高校后勤企业市场竞争力低的问题。高校后勤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普遍显现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前文提到的缺乏专门的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领导和产权体制不明确的牵绊引起的 ,但除此之外,仍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在过去旧有的体制中,后勤部门隶属于各个高校,学校出钱,后勤花钱,后勤部门既没有必要也不被允许去通过服务创造利润、增加积累,从而造成其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活力。其次,许多后勤实体自身的实力比较差,由于没有获得国家的相关资质证书或资质等级较低,在残酷的市场中其竞争力极低,在某些市场领域,甚至根本就不具备进入市场的资格。以上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校后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一)对高校资产进行属性细分,实施分类管理。按高校资产性质可将高校内的各种资产分为服务型、服务经营型、经营服务型、经营型 四种类型,按照不同性质的类型分别进行管理。服务型资产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公共环境设施、水电暖气设施、学生公寓等。服务经营型资产以为师生提供服务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为主要属性同时兼具市场经营性质,一定程度上参与市场竞争;经营服务型则以参与市场经营为主要属性,同时兼具一定的服务属性。根据不同类型的属性,选择不同的后勤实体运营方式,对于服务型实体可以选择后勤实体托管或代管,学校承担维护及服务费用的方式,如此学校能后享受服务,后勤实体则能获得相关的服务费用。
(二)完善用人机制,加强后勤实体队伍建设。高校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改革中需要:
1、开展对高校后勤在职人员相关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培训的对象既包括高校后勤的管理干部也包括在一线工作的普通工人,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人才培训。
2、更新用人理念,创新用人机制。在加强对已有人员的教育培训的同时要不拘一格的吸纳人才,人才的竞争力直接决定着后勤企业的命运,要增强对人才关键作用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科学的吸引人才,打破束缚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提升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
3、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绩效考核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高校后勤的绩效管理应提升员工技能和工作成就感为目标,引导员工进行个人绩效计划的制定并实施自我管理。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后所有权改革。在我国高校后勤产权制动中,高校后勤资产的占有权在高校,终极全在国家,后勤只拥有经营权。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针对国有资产的处理方式主要由间接性管理和经营型管理等两种方式 。
(四)提升高校后勤实体市场竞争力。完善高校后勤实体用人机制以及推进高校后勤所有权改革会提高后勤员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从主观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更应该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发扬创新精神,进行深化的探索。譬如在推行联办模式组件跨校的集团性后勤企业,在这一点上广东省的高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湛江师范学院三校按联合办后勤的模式组建了湛江高等学校后勤集团,在各省、市、自治区等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由各校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的跨校后勤集团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在资金、技术、成本等市场竞争的各个方面都完成了优化,实现规模化经营,也是提高高校后勤实体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其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制约着改革的因素仍有很多,因此,及时的发现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改革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唯有改革,唯有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换的新形势、才能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基燕.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思考 [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
[2]朱晓文.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与路径创新 [J]. 教育与职业, 200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