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4-10-21胡胜恩
胡胜恩
一、语境教学及其实践的必要性
语境在我国的发展源于“修辞要适应情景和题旨”,语境可以理解为文章中时间、地点、季节、天气等自然客观环境和人物的背景、经历、职业、境况等人物环境对文章主旨的相对应性和暗示性。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对语境分析,可以加强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活动和背景语境分析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突破了灌输式的语言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动态掌握语言的知识。从社会意识形态上说,语境教学在初中阶段就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和思考,注重了实际的知识运用和交际功能。加深语境联想的应用,对学生阅读理解有着重要的关系和引导作用。
二、语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语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论运用
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语境中思考上下文关系,体会文章背后的社会意义,以理解文章和诗词中的深刻内涵,体验出作者写文章的良苦用心,如: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对广大劳苦民众水深火热生活的体恤,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对人们麻木现状的控诉的启发的爱国情怀等等。在语文课后思考题中,常有“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便是语境理论的一个运用。语境理论不仅是在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上的运用,还是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的调节良方。语境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出引导课文中语境的有关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有了互动,在知识上更在情感上。教师创设的语言实践情境,建立起对话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社会语言文化的理解和社会的有效接轨。此外,语境教学有助于对学生积极情感观和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认知和素质。
2.语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实际运用
语境教学具体到实践中,对课堂教学深度提高有很大意义。教师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首先要对文本的语境进行分析,“背影”在文章中的四次出现,第一次在开头以浓厚的亲情氛围设下基调,第二次描写了父亲拖着年邁的身躯极不方便地爬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第三次是父子的告别,催人泪下,最后是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教师还可分析两次转身在语境中的作用,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其次,教师要联系文章中朱自清和其父亲的关系和状况对文章语境创设进一步分析,对其父在家境惨淡、北上谋职仍不放心、不割舍儿子,儿子对父亲的误会解除到心疼后悔。要在课堂随时间轨迹拓展朱自清及其父的真实故事,探讨这对父子关系真实的变化。最后,教师要结合文章当时的时代背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军阀割据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的水深火热境遇,作者在“惨淡光景”下投入思想、民族的斗争中。这样对语境有结构性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立体的了解。
语境教学的开展化语文教学的抽象为具体的语境体验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语境教学中更加体现了阅读与语境关系的核心内容,发展了对话式教学新思路。语境教学创造式地使用了虚拟教学的方法,摆脱了课堂的局限性,其发展方向关系着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成长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3(4).
[3]陈剑峰.中学语文语境教学管窥[J].语文教学通讯,2011:18-20.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