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中的作用
2014-10-21刘鹤
刘鹤
摘 要:在化学学习中,人们往往只关注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结合教学体会谈一谈对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意义和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看法。
关键词:学习态度;外部诱因;师生感情
在教学中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许多智力水平非常高的学生往往学习效果还不如那些智力一般的学生,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教学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粗略谈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
人的心理因素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种。前者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处理、迁移,它相当于认识过程的执行者和接收者;后者属于动力系统,这个系统不直接介入学习,但却以动力作用为核心,是认识过程的发动者和推动者。由此可以看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离不开非智力因素这个动力系统,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无法前行。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才过程中起着动力、方向、维护、控制、调整、补偿、强化、影响、创造等作用,是他们创造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结果。我国心理学家沈德力先生研究也表明:“智力超群者未必成才,智力一般者未必一定不成才。”再分析上面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学生智力优越而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不足造成的。这和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一致的。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化学来说,必须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促进,让非智力因素激发智力因素,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和根源,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能源,是在对学习有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我们就不能保证在遇到障碍时坚持到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吃穿不愁,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而且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表现为对学习没有上进心,缺乏斗志。我觉得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每节课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掌握该知识点具有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在上每一节新课题时,首先介绍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习后面知识的影响,使学生感到学不好它,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相关知识。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除了说明它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外,还要说明它是化学反应方程式配平和相关化学计算的基础。
二、抓住外部诱因,引发学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让学生一接触化学就喜欢上它呢?我首先从满足他们的感官需求方面下手,对于一些现象明显又有趣的实验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化学第一堂绪言课上,我增做了“铁丝燃烧”“纸锅烧水”“水变牛奶”“滴水成冰”等有趣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些多变的实验现象,很好地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这是什么“魔法”?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也可以吗?课堂探究兴趣很活跃,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非常高。其次,满足学生自己动手的意愿,通过“做中学”来获得成就感。如在初中化学第一章学习中安排了学生实验“死火复燃”“清水变红”“烧不着的纸船”“1+1≠2”等简单小实验,虽然是“照单抓药”,但对于第一次亲手做实验的学生来说,点滴的进步就会让他们激动不已,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在喜欢这个老师的基础上才会愿意学好他所教的课,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感情基础上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当我发现有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化学学习没有信心的时候,就会在课堂上向他(她)提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会及时给予肯定,当他们回答不出来时,我会给予相应的提示,课余时间找他们谈谈心,对他们感到困难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和热心帮助,经过长期相处,我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亲近感,他们的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四、磨炼学生意志,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习道路上总是布满了各种荆棘,如果不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很难想象他们能把学习搞好。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磨砺学生努力学习,不怕困难的意志。当然,培养意志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向上蹦一蹦就能摘到桃子”,通过“蹦”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通过“摘到桃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决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体验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努力学习的愿望。”当学生获得点滴进步时,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但增强了学习信心,也促进了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克勤.化学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6.
[2]沈德立.非智力因素與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07.
[3])斯莱文(Slavin,Robert E.).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姚梅林,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07.
[4]施建农,蒋长好.学习的指导.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