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2014-10-21李玉田

科技视界 2014年34期
关键词:预防为主全过程管理动态控制

李玉田

【摘 要】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根据图纸的要求,通过施工形成工程实体的系统过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就是为了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是对生产和操作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经由对投入的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事前控制),进而对生产过程及各个环节质量进行控制(事中控制),直到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事后控制)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过程。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工程管理;动态控制;全过程管理;预防为主;制度建设

0 引言

建筑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作为建筑工程产品的工程项目,投资和耗费的人工、材料、能源都相当大,投资者付出巨大的投资,要求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产品,以期在预定时间内能发挥作用,为社会经济建设和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做出贡献。如果工程质量差,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而且还会因质量、安全等问题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环境的安全。再如果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者有严重的质量缺陷,不仅难以弥补,而且损失巨大。

1 基于系统的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系统的所有特征。实施质量控制首先要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施工质量目标是三项控制目标之一,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全过程,不同的施工阶段有不同的质量目标,而这一系列质量分目标构成了施工质量系统,形成了施工阶段的总体质量目标。由于施工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施工控制过程中,任何一个工序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后面工序的质量控制。因此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系统的控制,过去只强调单个工序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但即使每道工序都符合工艺要求,如果工序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和协调,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仍无法保证。施工质量的目标就是各个工序质量分目标的总和,其内容具有广泛性,所以要实现施工总体质量目标,就应实施全过程、全范围、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从局部走向全面性和系统性,从控制单工序目标走向控制整体目标。

(2)质量控制的目的不是发现质量问题后的处理,而是应尽可能事先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对工程质量实施全面控制时,要把控制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的各种干扰质量因素上,预测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3)实施动态管理。各个工序子系统在项目过程中都显示出动态特征,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质量的形成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要把握好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在工序之间的调节,以实现最终的整体质量目标。

(4)相对封闭的原则。在任何一个系统内,其施工控制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具有反馈功能、连续封闭的回路,不能是开放的系统,否则就无法体现控制的效益。要重视搜集信息,把握施工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各种工序的相互作用的動态特征,建立信息反馈的有效机制。

2 导致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欠针对性,施工作业指导书不能紧贴作业面,每个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有些项目部却照搬方案;

(2)材料进厂检验及试验不到位,致使有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被使用;

(3)工程技术交底笼统、形式化;

(4)过程检验不规范,作业人员以完工为目的,质量好坏不管,而项目质检员又未能尽职尽责;

(5)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不合理、不规范,关键、重点部位有失控现象;

(6)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不客观、不及时;

(7)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低下。

3 施工工序质量的控制

3.1 工序质量控制分析

施工项目的实体质量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而是在施工工序中形成的。正如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中强调的,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形成控制的重要阶段,是对生产服务过程进行的质量控制,而工序质量则是构成过程质量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符合规定要求以及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工序质量的控制。由于工序形成的质量特性值的波动范围和中心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工序质量控制的对象是对工序因素的控制,是对主导因素的控制。实践证明:控制住了主导因素,工序就能稳定,保证工程质量,所以工序质量控制的核心是控制因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3.2 工序质量控制的一般措施

对工序质量的控制一般采用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建立质量管理卡来加强工序质量的控制。其基本原理是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是否正常和稳定;若不稳定,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保证工序质量的实现。控制步骤如下:

1)实测。采用适当工具和手段,对抽出的工序子样进行质量检验。

2)分析。根据检验的数据,通过排列图法、控制图法等进行分析,了解这些数据所运行的规律。

3)判断。依据数据分布规律分析的结果,看数据是否符合高斯曲线(正态分布曲线);是否在规定的上下控制线之间;是否在质量标准(公差)规定的范围内;是否属于正常状态;是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还是系统性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等。

这种方法在施工过程中不间断地在检查中使用,既可保证连续的控制质量,积累经验和教训,又可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质量控制点实施中应明确工人、质量控制人员的职责。

4 设计变更与技术复核的控制

加强对施工过程中提出的设计变更的控制。重大问题须经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三方同意,由设计单位负责修改,并向施工单位签发设计变更通知书。对建设规模、投资方案等有较大影响的变更,须经原批准初步设计单位同意,方可进行修改。所有设计变更资料,均需有文字记录,并按要求归档。对重要的或影响全局的技术工作,必须加强复核,避免发生重大差错,影响质量和使用。

5 施工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

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项目的核心任务是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对影响项目质量的诸因素进行检测、核验、认可,对偏差提出调整、纠正措施,并监督其执行,确保设计意图的全面实现。但是,在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与投资目标及进度目标之间,也同时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因此在施工中,如何解决好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保持合理成本的条件下取得令人满意的质量、如何最大限度地运用质量成本这一手段,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有效,并尽可能地减少成本支出就成为质量成本这个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在施工中进行质量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5.1 “5M1E”的经济确定

人、设备、材料、方法、检测、环境结合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决定工序能力水平,而他们结合的经济性, 将直接体现在施工成本的高低上。质量成本控制人员必须从经济角度,在保证和提高工序能力的前提下,对“5M1E”的费用投入进行评估。主要包括:

1)与人事培训部门合作,共同商讨与施工过程有关的各类质量人员的培训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计算质量教育培训成本。

2)参与新机器、量器具的增值过程。协助确定是租赁、购置、改良还是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使之既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又保证增置设备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3)参与各种原材料、构配件的选购工作。对关键、重要的材料、构配件应建立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

4)对施工方法进行会计评估,努力寻求更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

5)参与检测体系的建立。

6)参与文明施工工作的开展,在经济的基础上力创文明工地。

5.2 参与施工过程有关事项的经济决策

1)合格质量品率的确定。

2)质量改进突破的决策。

3)质量改进程度的决策。

4)工序质量分析。

5)故障事故分析。

5.3 参与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这一时期的主要控制内容有:

1)审查施工图,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施工方案。

2)加强各类施工人员培训,对计量、检测、化验和特殊操作、特种人员应要求有相应的资质证明,持证上岗。

3)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明确各部门责任范围,建立各级质量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并建立质量数据收集、整理、传递、处理和反馈系统。

4)加强材料采购、存放管理,建立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

5)协助做好/三通一平0等施工准备工作,使施工能有序、及时地开始。

5.4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质量成本控制,保证不良品率在较低的水平

1)充分发挥质量体系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做到一切工作有章可循。

2)建立质量控制点,主要在施工的关键工序、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工序和质量信息反馈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建立质量控制点,以保证工序能力处于稳定水平。

3)运用质量控制图等方法及时观测工程进行过程中的质量波动状况,对施工过程进行分析、监督和控制。

5.5 组织好技术检验工程,保证检验费用的合理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明确材料检验制度和责任范围,确定原材料试验对象和施工试验的项目。

2)建立合理的材料及施工试验程序,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结果分析工作。

3)做好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和工程预检工作,并做好记录,防止可能发生差错而造成质量事故。

4)组织专门检验试验队伍,实行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制度。

5.6 加强对工程质量事故和不良品的处理与管理

及时统计分析有关资料数据,定期召开技术管理人员工作会议,建立工作事故档案等。积极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并在以后的工程中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对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要谨慎,在经济的范围内寻求最佳结局,防止事故处理中又引发新事故。

5.7 加强辅助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质量成本控制

辅助施工部门主要是为施工第一线提供保障和辅助服务的工具、设备、运输、动力等部门。施工质量的许多方面都与这些辅助部门的工作质量相关。因此,做好这些部门的工作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施工主体的质量水平和降低工程成本支出都有重要意义。这些部门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包括质量工作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两方面,在此不再细述。

6 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

6.1 人的控制

人是生产过程的活动主体,其总体素质和个体能力,将决定着一切质量活动的成果,因此,既要把人作为质量控制对象,又要作为其他质量活动的控制动力。

人的控制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整体素质和每一个体的知识、能力、生理条件,心理状态、质量意识、行为表现、组织纪律、职业道德等,做到合理用人,发挥团队精神,调动人的积极性。

6.2 材料的控制

材料是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材料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基础,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创造正常的条件,实现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的前提。

6.3 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工程项目实施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建筑施工必不可少的设施,是反映一个施工企业力量强弱的重要方面,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有直接影响。说到底对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就是使施工机械设备的类型、性能参数与施工现场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相匹配。

6.4 施工方法的控制

方法控制是指对在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和施工组织设计的控制。其中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选择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6.5 环境的控制

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实现文明施工,树立施工企业的社会形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施工环境控制,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特点和规律的了解、限制、改造及利用问题,也包括对管理环境及劳动作业环境的创设活动。

1)自然环境的控制,主要是掌握施工现场水文、地质和气象资料信息,以便在制订施工方案、施工计划和措施时,能够从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建立地基和基础施工对策,防止地下水、地面水对施工的影响,保证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从实际条件出发,做好冬雨季、冬季施工项目的安排和防范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公害的治理。

2)管理环境控制,主要是根据承发包的合同结构,理顺各参建施工单位之间的管理关系,建立现场施工組织系统和质量管理的综合运行机制。确保施工程序的安排以及施工质量形成过程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运转。

3)劳动作业环境控制,首先是做好施工平面图的合理规划和管理,规范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材料构件、道路适宜于管线和各种大临设施的布置。其次是落实现场安全的各种防护措施,做好明显标识,注意确保施工道路畅通,安排好特殊环境下施工作业的通风照明措施。第三是加强施工作业落手清工作,每天下班前应留出5分钟进行场所清理收拾。

7 结束语

总之,抓好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确保万无一失,工程质量低劣,将祸国殃民,贻害无穷,我们应该把提高工程质量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项目建设的头等任务来抓。要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坚持严格要求、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扎扎实实的做好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把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甄超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五要素[J].四川建材,2005(06).

[2]刘石林.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J].中外建筑,2004(04).

[3]杨少华.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工程质量,2002(08).

[责任编辑:张涛]

猜你喜欢

预防为主全过程管理动态控制
“预防为主 生命至上”消防公益广告
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研究
慢性心衰用药 预防为主 规范治疗(上)
慢性心衰用药 预防为主 规范治疗(中)
慢性心衰用药 预防为主 规范治疗(下)
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动态控制研究
浅谈电子文件的全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