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课堂的发问艺术
2014-10-21梁兴群
梁兴群
摘要:新课标的课堂有效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提问是新课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形式,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具有灵活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課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新课标;有效课堂;提问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104-02
课程改革以来,为适应新课标要求,在备课上是需要下些功夫的,特别是如今讲究的是课堂的有效性。新课程有效教学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效率,二是思维状态,三是学习兴趣。新课程教学就是要特别的强调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要求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和选择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又如何去设计这些问题呢?
1.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
教师进行问题的设计要巧妙合理,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1.1 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说都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都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教师熟悉教材,熟悉学情,设计问题直接从教学重难点入手,这样就会少走歪路,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教师可以大胆地将一篇文章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去发现问题,教师再发挥引领作用,对这些问题围绕本课的重难点进行一个有效的筛选,让课堂中的问题都在动态中生成。如在《过秦论》一文中,在结束第一环节进入第二环节的教学时,可这样连续发问:作者认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按照作者的观点,秦王朝不施"仁义"而亡国,反之,实施"仁义"就不亡国,但是,为什么"四君子"施仁义而却亡国了呢?分析文中几条"暴政",哪一条是秦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秦王朝的灭亡,除了内部"废先王之道"的革新举措外,其外部原因是什么呢?把"废先王之道"和"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结合起来,你能得出什么推论?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一一探讨清楚了,课文的重难点也就突破了,更主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说理性思维,学生的人文性情怀也能得以提升。又如,在教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怀古"二字入手,怀古必然要伤今,怀何古伤何今?"今"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些典故?有何作用?词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教师稍加点拨便能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1.2 直接进入教学重点设问。如在《祝福》,可从描写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探讨文中三处肖像描写,探讨其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进而探讨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并寻找造成此命运的原因,最后水到渠成的探讨小说的主题,即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抨击。又《老人与海》也可从描写人的方法入手,探讨本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等等。
2.问域不能宽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设置问题要有目的性,不可问得太宽。问域 太宽,学生没法把握答案范围,思维会处于飘浮和游离状态,难以精确思考。即使是在"整体感知"定环节。如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教师在播放了一段大江东去的视频后,问:面对滔滔东去的江水,你有何想法?生1答:想洗澡(时值夏日),生2(爱美女生):想站江边照张相,生3:想搏击海浪,指点江山(显然受《泌园春。长沙》的启发),此种种答案,均非教师所需。教师本意是想通过通过学生的回答,将其带入作者因爱大好河山而欲为之折腰的情感中。若是以《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将学生带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后发问:古人常常在诗词中借景抒情,那么在这首词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在景与情之中又写了什么人呢?朗读全词说出你的理解。这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也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参考的材料。又如,教学《乡愁》,把导入问题设置为:如果一个人到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就开始思念自己的亲人,这叫什么?学生可能会答"亲情"、"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若把问题设置为:一个人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会生发一种愁绪,这种愁绪叫……。这样的问题,多数学生会自然想到"乡愁"。问域一宽,学生就找不到答题角度,在不明确答题目的大脑一片混的情况下,学生只能加答与此相关的内容了。因此,一般的问题都应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教师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不应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出现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象。
3.提问的面要宽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一味指定。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面向全体同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样也会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有效教学的课堂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地表达不同的声音,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存在的空间和权力。以人为本的教师懂得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有包容意见的雅量,使学生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又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这种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的现象,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难了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不用思考就知答案时,如此反复的问题学生会厌烦,但当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解惑;从而激励学生感奋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主动探求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双手给学生奉送真理。
4.提问要科学、新颖,具有启发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应根据以往提问的反馈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总结,积累经验,锤炼语言艺术,使提问更科学。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促使学生乐意提问。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体态语,适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放松心情进一步思考;有的学生心中已有答案,但不好意思举手,这时教师就要主动点名给他机会。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回答有偏离时,要善于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此外,课堂提问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作为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