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高中音乐教学
2014-10-21郭玉飞
郭玉飞
新课改为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要求。教学中,应践行新课改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利用情境法等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增进身心健康,提高音乐素养。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音乐教师应因学生而动,为学生而动,随学生而动,促学生而动,才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向往和追求,课堂才能因学生动而精彩。
一、情境法烘托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音乐课,无论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多雄厚,理论知识多扎实,讲授得多细致入微,如果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生也会昏昏欲睡,教师的“精彩”也是无用功。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和学习音乐的兴趣才是一节课的胜笔所在。因此,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第一要务。而情境法可以烘托浓厚的音乐氛围,课前精心设置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可以把学生带到学习情境中,点燃学生乐学的兴趣之火。
如果音乐课的主题是鉴赏音乐的欢乐美,课间播放《乡村爱情》的主题曲“真是乐死人”;欲鉴赏音乐的崇高美,可以选择《精忠报国》的主题音乐播放;想让学生鉴赏音乐的优美,课间借助于革命歌曲《梦驼铃》《军港之夜》《茉莉花》《祖国、祖国我爱你》等烘托学习气氛,在课前就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自然而然会欣赏音乐之美、感受音乐之美,对音乐课自然倍爱有加。
二、低起点、低要求,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曾经对高一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很简单:是否喜欢音乐;是否喜欢上音乐课;如果不喜欢上音乐课,说明理由。调查表明,90%以上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喜欢上音乐课的几乎为零,其原因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音乐课总是C调、G调的没完没了;乐理知识烦人……的确,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将音乐的读唱技能强加于学生,甚至有的教师把一首完整的音乐进行分段讲授,一句一句地训练,致使优美的音乐分解得七零八落,将音乐之美喪失殆尽,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美,从而也削减了学生对音乐的爱,逐渐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新课改为我们指明了音乐教学的出路,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如针对大多数高中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的特点,组织学生“观看”流行歌曲演唱会、流行音乐演奏会,把枯燥的乐理知识渗透到学生所喜爱的歌星周杰伦、S.H.E、刘德华、蔡依林、王力宏、梁静茹等的歌曲里,如《简单爱》《不想长大》《男人的爱》,Shake your baby,《十八般武艺》,《爱你不是两三天》等,让学生在欣赏他们所喜爱的歌曲的同时,也领悟一些乐理知识。再以一些流行歌手的花边新闻为切入点,学生会更有兴趣,每一节课上得开心、学得舒心,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最爱,成为它们的精神乐园。
三、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自学音乐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是音乐课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的凸显。音乐课设计的知识面很广,如一些音乐家的生平,著名作品以及作品的特点等,一周1~2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丰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网络查询等得到意外的收获。
“香港流行音乐”这一课的重点是音乐鉴赏课。这课的内容设计了从50年代到90年代的演唱风格、演唱特点。虽然内容多,但学生对港台音乐倍感兴趣,又巧妙运用了对比、比较法进行教学,学生如痴似醉,沉浸在香港流行音乐里,似有意犹未尽之感。看到学生的入迷,于是抛出“课外作业”:如果有兴趣,请课后访问我的博客,里面有一些相关的网站,自行查阅你感兴趣的资料,下节课交流。这样,利用网络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感悟到音乐的真谛,更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提高,学习能力得以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以提高。
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喜欢音乐、喜欢上音乐课的人,教师应在提高自我素质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以创新课堂模式为宗旨,以学生需要为目的构建音乐课堂,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发展能力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马跃.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教学[J].学周刊,2013(5).
[2]罗桔红.浅谈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和实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7).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