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方”打车软件缘何沦陷

2014-10-21

中国海关 2014年2期
关键词:交通委约车冠名

北京首批冠名96106的4款“官方”打车软件正式上线的消息发布后4个多月,就基本“夭折”。

2013年8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了首批4款“官方”手机打车软件,分别是“冠名”了96106之后的易达打车、移步叫车、摇摇招车和嘀嘀打车。然而很多打车族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冠名”96106的嘀嘀软件叫车数次,基本无人应答,而转用普通版的嘀嘀,却很快打上了车。

为什么“官方”打车软件基本夭折? “官方”软件不允许加价是导致司机“变节”的主要原因。使用普通版打车软件,的士司机能够获得加价叫车的额外收益,但“官方”手机打车软件却规定使用的司机只能(也是必须)按规定收取乘客定额的电召费,也就是即时召车5元,提前4小时召车6元。

很明显,“官方”打车软件是败在了市场上,它在消费者和司机两端的竞争中都收获了失败。在消费者端,人们使用市场版打车软件招车是免费的,但通过“官方”打车软件却必须支付5元电招费,两相比较,人们自然会优先选择免费的打车软件;而在司机端,由于市场版招车软件存在“加价”奖励机制,司机们自然也会优先选择能多挣钱的打车软件。

看上去,“官方”打车软件输的合情合理,因为政府本来就不该干预打车软件的自由市场竞争。但我以为,这一次“官方”确实有点冤枉,推出“官方”打车软件也实在是被技术进步逼的没办法了。

打车软件这两年的突然火爆是因为全国各地陆续爆发的打车难问题,其主要特点是乘客可以利用打车软件进行“加价约车”,而司机则可以根据约车信息提前获知打车信息以便早作准备。

打车软件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对缓解城市高峰时段的打车难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它就与违规嫌疑相伴。因为根据相關出租车管理法规,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议价与拒载都是不允许的。但加价的行为往往意味着变相议价,而司机提前获知约车信息,则很容易导致拒载。现实中,的哥专拣“软件客”,路边招手打车市民半小时遭十几辆的士拒载的事情屡见不鲜。

打车软件违规事件很早就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和武汉等地的相关管理部门也纷纷表态,要加强对打车软件的监管。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软件运营者很快就琢磨出规避措施,比如,“快的”和“嘀嘀”系统上的预约信息,如果发两遍后没有司机应答,就开始“加价”奖励了,“最低5元,最高100元”。最主要的是,这笔“加价”的费用不用乘客出,因此规避了交通委要求不能“加价”的规定。

那么,叫车软件这么补贴司机不怕亏钱吗?它们还真不怕。因为在它们玩的游戏里,遵循的根本就不是传统规则,无论是“嘀嘀”还是“快的”,其背后都有互联网巨头的支撑,补贴进去的资金都以亿为单位,它们是在下一盘互联网业的大棋,在抢占汽车上的互联网入口,为了达到圈地的目的,根本不在乎烧钱。政府要想在市场上打赢它们,除非投入巨额财政,打一场补贴战。

几百年来,人类的进步就一直伴随着技术与管制之间的相互缠斗,当技术发展走在前面时,总会有一段时间令政府管制变得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政府最好的应对办法不是亲自下场参与竞争,而应是尽快调整规则,以避免陷入刻舟求剑的窘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打车软件给监管出的难题,其实在根子上还是系于打车难问题,如果放开出租车市场管制,大幅增加出租车数量,使打车变成一个招手即得之事,谁还会闲着没事用什么打车软件呢?

猜你喜欢

交通委约车冠名
首汽约车针对不同用户收不同费用
首汽约车改制大考
第一次煮面
北京交通委发缓堵成绩单
市民起诉上海交通委:选择拍卖主办方的信息应公开
车牌限拍
数亿元抢综艺节目冠名,企业到底图啥
冠名:学生与企业相互的优先选择
中超冠名重回“马上有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