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技术特点与前景
2014-10-21岩把
岩把
摘要:红壤地区的黏粒含量非常的大,而且通透性不强,土壤呈现出微酸性,其中的有机质含量非常的少、抗侵蚀能力有限。对于红壤地区而言,水土保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对红壤地区水土保持过程中的技术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发展前景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技术特点;前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大,土地压力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为此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治。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的保护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南方红壤地区的土壤退化非常严重,水土保持势在必行。
1、红壤水土保持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方法
1.1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方法
实践中可以看到,小流域作为产沙、或者产水的基本单元,在生产环境条件、发展经济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流域综合整治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其水土保持特色非常的显著。该种技术方法,不仅符合自然生态规律,而且也满足水土保持工作和管理要求,已被认可和应用。在小流域综合整治过程中,其主要以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通过小流域自然资源、以及地理特征的合理应用,采取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耕作以及生物学手段,对山、水、路、田以及林和草等现有资源进行统筹管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土地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非常显著。
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方法,在我国南方红壤地区应用非常的广泛,比如在江西赣南、湖南衡阳以及福建长汀和安徽大别山等地区,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效果也非常的显著。近年来,随着红壤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利用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方法,将水土流失灾害控制与农民致富,有机地联系起来,推出了精品小流域或者城郊型小流域综合整治模式,突出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1.2 坡面径流管控技术方法
坡面径流管控是径流调控的基础和重点,坡面径流管控技术手段主要表现在聚散工程设施建设层面上,通过这些基础工程项目建设,可以有效改变坡面徑流运行,对径流量削弱、流速减小以及水土流失控制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对降水进行时空层面的有效人工调控。在红壤水蚀严重的区域,采取坡面径流管控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就地拦蓄目的,对于增加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红壤地区的长期水土保持工作中,已经累了很多的实践经验,比如采取挖沙凼、拦洪沟以及修截流沟等方式,加强水土流失管控。近年来,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建设要求,建立了拦蓄、坡面截留以及引排灌等基础工程,将沟、渠、路以及池和塘等基础工程项目建设,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高效的坡面径流调控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管控效果。
1.3植生工程技术方法
所谓植生工程,实际上就是采用植物学、水土保持学以及生态学的原理,在遵循自然生态经济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的群落稳定性、整体性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应用有效性等方面出发,采用植物覆盖、提高土壤固定能力等方法,实现水土流失防治之目标。从具体层面来讲,植生工程技术方法,就是利用植物品种替代石头、水泥以及沥青等建材,以有效保持生态自然特性、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在不改变原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实现水土保持之目的。第一,梯田边坡上采用植草的方法,来替代传统的石坎梯田。在当前道路边坡上植树、种草,替代传统的框格网,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边坡,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因受到冲刷而出现各种稳定因素。第二,在灌溉排水沟道内种耐水湿强、耐冲刷能力强的草本植物,以此来替代传统的浆砌块石沟道模式,不仅可以起到灌排作用,而且还能保持水土。第三,在车流量、人流量相对较少的农村道路上,适当地种草,并且利用路面植草方式,来替代传统的沥青、砂石道路,这样可以起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还要在红壤坡地上适当的位置,种植抗逆性强、而且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草本植物篱,以此来实现泥沙阻拦、地表径流分散之目的。
2、红壤地区水土保持发展前景
以上三种是当前国内红壤地区水土保持的有效技术方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层次的不断提高,未来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必然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2.1 紧密结合生态安全
所谓生态安全,实际上就是指国家、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受或少受生态环境威胁的安全状态。在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过程中,应当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安全特点和要求,注重其发展的战略性,将水土流失管控与生态安全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其发展的整体性,将生态自然恢复与人工管控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个性发展(即区域性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应当针对红壤地区的特殊性,不仅要从点上政治,以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而且还要从区域层面上进行整治。从本质上来讲,水土流失与保持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水土流失具有绝对性特点,而水土保持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二者在动态发展中相互转化。
2.2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面源污染防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倍受关注,要求将水土流失管控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以及面源污染防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全面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实现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践来看,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面源性污染,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桎梏,所以在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过程中,应当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抓好源头以及途径控制。
结语
总而言之,水土保持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中我们应当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和改进现有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和方法,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红壤地区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常用的三种技术方法,并指出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整治重点和技术措施应当加强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
参考文献:
[1]陈海滨,陈志彪,陈志强.红壤侵蚀区花岗岩地质地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0,22(4):7-10.
[2]彭娜,王开峰,谢小立,等.不同利用方式红壤坡地土壤水分分配及水肥流失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1):5358.
[3]程冬兵,廖纯艳,张平仓,等.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11):98-101.
[4]周金星,刘光正,崔明,等.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的探讨[C]//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