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4-10-21岳宏艳
岳宏艳
[摘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将外语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这就意味着学生将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即增强学习自主性。本文介绍了学习者自主性的定义,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必要性和重要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学习者自主性 学习策略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点的确立,使培养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 LA)成为近20年外语教学界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共识。随着语言教学越来越趋向于交际化,学习自主性也被看作是語言学习过程中的先决条件(Wenden 1998),教学过程中的责任也越来越多地从教师转向学生,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将简要介绍学习者自主性的定义,提倡学习者自主性的必要性,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主要因素,并就如何培养学习者自主性所采取的策略。
二、学习自主性的定义
学习者自主的概念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真正将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的首推Henri Holec。Holec(1981:3)认为,学习者自主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就是说,能够负责就有关学习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决策。他认为这种决策活动体现以下五个方面:1、确定学习目标;2、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3、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4、监控学习的过程;如节奏、时间、地点等;5、评估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具有自主性的学习者面对学习要求和目标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时刻抓住学习机遇。他们不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寻求知识(Boud 1988)。
三、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必要性
(一)学习者自主性的理论依据
学习者自主性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建构主义理论给予教学上的启示是学外语并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把外语当作一种培养学习者能力的手段。学习者应把学习和使用外语知识与个人的经验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各种认知、判断评价、行为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
2.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五、六十年代,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的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学习论者还主张学习的关键是为有效地对付处于变迁中的科学世界而知道如何学习,教学工作的着眼点应放在促进学习过程、促进意义学习、促进人格的充分发展上。
(二)现代教育目标和我国大学生教育现状的需要
现代教育的目标愈来愈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信息化时代,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已不能终身受用,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继续学习的社会,一个人必须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又要求人们能够培养可以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外语教育现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学生已形成了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创新能力缺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难培养成综合型创新人才。
(三)学习者的个体认知差异
学习者在性格,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动机、学习能力方面差异很大,要求我们给予学习者更多的自主,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认知优势,使用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四、学习者自主性它并非一种信念,一种个人唾手可得的产品,也非个人的品质。它与其他思维活动与心理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程度的大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会受到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条件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主要因素是受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
动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动机体现了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目标的心理倾向。它分为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后者指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获得某种实用,具体的回报(Hudson),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高薪职位等。理论上讲,“综合性动机是确保成功获得第二语言的广泛用语以及类似母语的语言的基础(Finegan 1999)。
无论是综合型动机还是工具型的动机学好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动机这一内在驱动力。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少只选择一种动机形式,他们往往是将两种动机形式结合在一起。
学习态度是与学习动机息息相关的。动机明确了学习态度也就自然而然地端正了;反之,持消极的态度,则导致学习失败。
(二)学习策略
Candy(1991)认为:“怎么学和学什么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学习者采用的学习方法对其学习成果的形成影响很大。
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外语学习的主体。在接受语言输入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在语言输出时在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监控一系列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个异常活跃的状态中。学习者在完成某一学习和认知任务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自己所有的原有知识和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介绍一些关于词汇、听力、阅读、写作、口语方面的学习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先展示这一学习策略,然后训练这一策略最后使学生逐步潜移默化形成这一学习策略。
五、如何培养语言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者的自主性不是教出来,而是老师慢慢引导培养出来的,它一旦形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学习者在语言实践中持之以恒。它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连续体。培养学习者自主性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师和学生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传统的语言教学把课堂当作传授信息与知识的“输送带”,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与信息的供应商角色,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自主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压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的角色要改变,要从知识提供者变成学习顾问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适时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起到资源提供者的作用,创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氛围。
在学习中,学生的观念将决定他们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和策略。只有学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认知主体,在外语学习中起主导作用,外语学习的关键在于个人努力等可控因素,他们才不会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输入,而是愿意和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性,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策略来独立自主地学习,做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成为自主学习者。
(二)培养学生兴趣
成功的课堂教学第一个标志就是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的兴趣盎然。每一堂课,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要明确,而且应该是一致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愿望的基础上,结合阶段教学目标来计划安排课堂活动。
教师的性格和教学风格能对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起到引导的作用。课堂的话题也是调动英语课堂教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教师要不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快乐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和进步的机会,同时建立一个全面而合理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反馈,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活动
任务与活动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学生不仅要使用学习材料而且要完成学习任务与活动。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来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参与某项活动来进行语言操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设计的活动必须能够给学生提供作决定的选择,并使他们能够共同担负学习责任以及独立或合作进行学习。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不应当撤出所有的支持而让学生自行探讨学习自主。教师应洞察学生的需求并时常提供脚手架般的帮助以利于活动的展开。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学生应当在很大程度上能独立于教师来进行活动,而教师更多的是学习项目的管理者和资源提供者。
(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中心,改变学生的依赖思想,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有意识培养这一能力。
方法有:问卷调查,与学生面谈,让学生记日记、周记,与学习者签合约等。
六、结束语:
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是一个复杂而繁重的任务,需要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由“被引导的语言学习”逐步过渡到“半自主语言学习”,从而最后达到对学习者“完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Boud D (ed).Developing Student Autonomy in Learning)[M].New York:Kogan Press,1988.
[2]董明.大學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学,2004(5).
[3]魏玉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外语界,2002(3).
[4]范捷平.德国教育思想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肖飞.学习自主性及如何培养语言学习自主性[J].外语界,2002(6).
[6]束定芳、王惠东.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7]兰昌勤、曾洁.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外语界,2004(4).
[8]印辉.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延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