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诗用典
2014-10-21孙春霞
孙春霞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诗经》产生后的几千年里,中国古典诗歌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脚步不断发展,直至完善。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诗人手中得到完美蜕变,发展到了顶峰。无论是诗人数量,还是诗歌质量,亦或是诗人的文笔才思,唐代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诗歌发展高度繁荣的唐代,诗人在诗词歌赋中的典故更是比比皆是。
【关键词】唐诗;典故;类型;事典;语典
中图分类号:I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5-262-01
一、典故及其分类
关于典故,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辞源》或《辞海》对它的定义: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其实,典故二字在春秋中期之前并没有结合在一起连用,孔颖达以为,“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常道也”。也就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法则。关于“故”,《毛传》:“古,故也。”《郑笺》:“古训,先王之遗典也。”由此看出,“故”是解释古代的经典语句,明晰其内涵的方法。经过“淫文破典”和“淫权破故”,直到春秋中后期,典与故才混合连为一体使用,故与典混同后,典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互相接近,后来逐渐演化为现在我们常说的“典故”。
典故一般可以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别,所谓“事典”是引用历史故事,同时包括神话传说。例如王维《老将行》“誓令疏勒出清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誓令”句借用《后汉书·耿恭传》记载:耿恭据守疏勒城,匈奴绝其水道,恭掘井十五仗不见水,仰叹:“昔闻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旋即又祝祷上天,果然飞泉涌出。此二句皆指老将虽老但报国杀敌建功壮志犹存。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庄生”句据载庄生梦蝶,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蝴蝶;“望帝”句:《华阳国志》载,蜀帝杜宇号望帝,为佞臣害死,魂魄化为杜鹃在黄昏时依然悲啼不已,历来为悲怨的典故。所谓“语典”是直接借用或化用历代典籍中佳句。例如唐代杜甫的《丹青引》中“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老将至”化用《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而“贵于我如浮云”化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典故的运用类型
关于典故运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古代有宋陈绎的“九法”,明费经虞《雅论》的“五法”,明高琦《文章一贯》的“四法”等等,所分类数不同当然类型也就不尽相同,有“正用、反用、曲用、化用、暗用、明用、直用”等等。下面我们大致了解一下几个常用的典故运用类型。
首先,典故的明用。明用是指清晰明确的化用典故,对它作出较为明显的概括或引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读者都能直接看出作者是在使用典故。此外,根据典故“述引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专用于“事典”的,专用于“语典”的,或两者皆可用的。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的“比翼鸟”“连理枝”就是明用典故。据《尔雅》中记载,传说中的“比翼鸟”只有一个翅膀和一只眼睛,必须成双并飞才能成行,因此后人便用这双宿双飞的比翼鸟来形容夫妻感情深厚!
其次,典故暗用。暗用指将历史故事、前人语句等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使读者看不出用典的痕迹,但意味深长。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六龙回日之高标”化用左思《蜀都赋》:“阳乌回翼乎高標。”李白化用诗句极言蜀道的高峻艰险。再如,王勃《腾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庚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成。与原句相比较,不仅语言更为优美,而且意境更为阔大,不愧为“惊人之语”、“神来之笔”。
最后,典故直用。直用指不改变原有“事”或“语”的意义和内涵,保持其本色运用到作品中,即典故的原意与用事目标完全重合,无需对其意义作任何引伸与改变。例如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黄金”句化用《战国策·秦策》中的苏秦典故:“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此处孟浩然指罄尽资用而求仕无成。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十分明显地借用了关于汉将军李广的一个典故。推出汉将李广与唐将相比,以揭示唐代边患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唐将的庸懦无能。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进行文词歌赋的创作时,或多或少会运用典故,典故在古典诗歌构成中产生了重要作用,诗人通过用典在篇幅短小、字句有限的古典诗词中最大限度的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人用典来委婉的表达自己或褒或贬,或喜或忧,或肯或否的观点,例如,李白用“参商”二星来表达对兄弟不和的否定及贬低。恰当的运用典故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留给读者无限的联想及遐思,总之,典故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重要成就,为后世读者留下深刻的韵味和无限的联想。
参考文献:
[1][唐]李白撰.[宋]杨齐贤注.[元]萧士赟补注.元刊李太白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2]郭荣.典故研究文献综述[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胡小林,刘宏伟.古典诗歌的宠儿——典故在古典诗歌构成中的作用[J].枣庄师专学报,1994(1).
[4]方胜.王维诗歌用典析谈[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5]谌东飚.唐前诗歌用典考察[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