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人性观现代价值
2014-10-21王晖
王晖
【摘要】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对人性的思考、对人性的完善,改变他们的行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萨特的人性观可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在此中可以自由的选择。将萨特的人性观与马克思的人性观做对比,从中发现其现代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萨特;人性观;存在主义;自由;选择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5-260-01
对人性的探讨是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古代思想家都特别关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偏向于对人性抽象的善恶分析,而西方关于人性的研究是人与动物区别入手的,探讨的是人的类本质的问题。当然也有人是在清楚什么是人性的前提下展开对人性善或性恶的质询,如:弗洛姆说:“为了识别何为善,何为恶,就必须懂得人性。”
人性和伦理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人性,也就没有伦理;没有伦理,也就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类没法生存,人性也难以维持。而且,任何民族的伦理传统的根源都是一种关于人性的看法,一个民族对人性的反思越久远、越全面,他的伦理传统就越丰富、越成熟。因此,对人性的思考有利于朝着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而全面的人性的复归,也有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萨特人性观的基本思想
萨特是20世纪存在主义大师,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帮助经历战争和技术自律双重灾难的人们寻求超越生存困境,张扬自由之法。
(一)人性的定位
萨特认为人出生时抽象、空无,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人的本质不是天生的,而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人的本性是人后天自为存在选择的结果。所以,萨特关于人的本性的定位,并不属于以上三种之一,他不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物的共性,而强调人的个性,割裂了人的特性和共同性,割裂了人的存在和本质,否定人的本质形成过程中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人的选择,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二)人的本性
萨特支持海德格尔的“上帝已死”的观点,认为上帝不存在。所以就没有上帝设定人性的情况。“所以,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萨特说,人首先是存在,露面,出场,才能表明自身。”所以,存在先于本质。“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萨特反对人出生,本质就存在的本质决定论,他认为在人“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连理性的天堂里也没有他,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是才取得存在。”因此,萨特认为,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人性初始时,无善无恶。
(三)人性是自由的
萨特说,假如存在真的先于本质,那么人就无法参照一个已知的特定的人性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换言之,绝对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人即自由。所以,萨特看到人性中自由的一面,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自主自觉的行动,表达了当时广大的西方民众对垄断资本主义压制的反抗,是有进步意义的。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萨特的绝对自由并不是“从主观性出发,鼓吹绝对自由,没有看到人性中受动的一面……这种妄图摆脱客观必然性或客观规律的自由是没有的。”笔者认为萨特所说的绝对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自主性,并不是选择的无条件性,萨特也承认客观规律外在条件的制约作用,就像他本人论述这一块时也举了例子,即使身陷囹圄,人也可以选择自杀或逃跑。
(四)人性是人的选择
人性是人存在之后的选择的结果。所以,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他可以选择成为一个英雄,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懦夫;他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好人,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坏人,这是人选择的问题。同时,这也不仅仅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因为它还涉及到承担责任的问题,即人也要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因为在人的选择过程中,人是自由自主的,所以,选择的结果也应当由人自己去承担。但是,我们需要负责的仅仅是我们自己吗?不是,因为在我们做出选择时,我们也在为别人做出选择。当我们选择做好人,而好人又得到全世界的赞扬,那么,在别人做出选择时,首先会倾向于选择做好,因为每个人为了存在都会选择最好的。所以,我们还要对所有人负责。
(五)人性的归处
从萨特的人性无善无恶到人性是人自由自主的选择到人的选择结果由人自己的承担的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了萨特式的“烦恼”、“孤独”“绝望”的人性观。总的来说,萨特的人性观基本上是一种消极悲观的、负面取向的。因为个人承担的是重负,而这种重负是好像整个世界的重量都压向一个渺小的中心,焦虑、恐惧、无奈的存在体验只不过是“存在人”不堪重负的呻吟。
二、萨特的人性观与马克思人性观的比较及现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人性观
马克思关于人性观有三句经典的论述:首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年写到:“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紧接着,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最后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他们的需要即是他们的本性。”
(二)萨特的人性观和马克思的人性观的比较
1.人性的定位不同。前文有提过,萨特的人性既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人的社会属性,更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体。他的人性是离开人的社会性去谈人性,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毫无规定的虚无化的抽象的存在,他排除了人性中共性而强调个性,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人的超越性,认为人性是由人的主观性创造的。因此,萨特的人性观是有缺陷的。
而马克思的人性观是强调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既有与动物相同的生物的生理本性,如人的食欲、性欲和防卫本能,也有人生活在社会中各种复杂的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属性。但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为转移的,例如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消亡并不是從人的自然属性中去找根据的。
2.薩特的人性观有人之初的本性—无善无恶,但是马克思的人性观人之归处—自由而全面。萨特在论述人性方面,强调人之初的无根性,人刚刚来到世界上是没有本质的,只是后来,人在选择时,本质才逐渐显现出来,但是,关于人本性善恶的问题,他也给出自己的答案—无善无恶,而之后,人的“处境”是由人自己造成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处境”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所以萨特看到人性归处中的悲观的一面,然而,马克思的人性观并没有对人性善性恶的论述,他只是认为人性中既有利己,也有利他的成分。但是,马克思给人性创造了一个希望,一个美好的归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的人性观中没有绝望和悲观色彩,让人看到了希望。
笔者认为,如果能将萨特对于人性无善无恶,善恶是人选择的结果补充马克思关于人性归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话,无疑是可取的。萨特认为,人性是没有的,所以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而大行其道的想法和行为是我们应该反对的,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这份厚重的责任感有时候会压得我们喘不过去,但是正因为有了责任意识,我们才不会任意妄为,凡事会想后果。
三、萨特的人性观的现代价值
(一)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萨特的人性观的基本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人存在之后,当自为的存在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人性也是没有的。人性没有善也没有恶。而人的人性是人自由地主观创造。所以没有本质命定说,只有人对人自己负责。当然,萨特所说的负责是完全负责,即对一切事情负责,人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而且是对所有的人负责,甚至是对不是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活法是生不如死,他们每天都是带着枷锁,带着脚镣的小心奕奕的活着,他们不是唯恐自己做错什么而会负担责任,而是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是要负上过负的责任,所以,他们只能感觉到痛苦,绝望。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萨特对于负责的想法中也有可取的一面,至少我们存在于世,就应该有责任意识,就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现在我们所生活的是法制社会,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以,当一个人做错了事,他就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即使负责所表现的形式是他将身陷牢狱之中而终其一生,他也不应该有逃避的想法,而是像萨特说的,即使身陷囹圄,人仍可以自由的选择,只不过这时候的选择不是在萨特给的选定项中两者择一—自杀或者逃跑,而是可以选择利用剩下安逸的时间学习,制作手工等等。相反,一旦人主动的承担了责任,他就可以卸下包袱,轻松应对难题了。
(二)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萨特认为人性是人主观创造的结果,而且人性是一个变量,它随着人们的选择而变,这种变化也是人们无法把握的,它可以因为人的选择而变得积极的善,也同样因为人的选择而变成消极的恶,它可以变成被束缚的状态,也可以变成自由的状态,这都只是人的选择的问题。而人的选择,只是人的主观性的作用结果,与自然无关,与社会存在无关,与社会关系无关,所以,人难以把握明天的自己的人性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这与给人性下一个定义,认为人性固定不变或者认为人性从出生以来,它就是这样,并且总是这样的一些想法比较来说,萨特的人性观是有优势的。正是因为人性是可变的,所以,只要人们在做错事后知错就改,承担责任并积极向上,那么他就有改错的机会。任何时候,只要他有改错的想法,他就有改错的机会。这样,对于做错地人来说,就并不是只要他走错一步,那结果就是步步错,也并不是因为他的一次错误,就否定他的后半生可以做出改正的机会,也并不是一味的否定他的一生。所以,萨特的这种可变的人性,对于当今社会也是有可取之处。
四、总结
萨特的人性观思想是有缺陷的。他的整个理论都是夸大人的主观性,否认人的社会存在,应该说他的理论带有个人主义倾向。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的人性观理论中也有自身的优点。至少从人之初无善无恶,人去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人性可朔性和纠错性来说,他的人性观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反思人性,特别是伦理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可以借鉴的。就像前面笔者有提过可以将萨特的人之初人性无善无恶,去补充马克思对于人性追根朔源的缺失。
参考文献:
[1]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7.
[2]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梁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潘天强.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4(3).
[4]唐忠宝,王丽梅.对“人性善”与“人性恶”争论的反思[J].宁夏党报学报,2012(7).
[5][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M].关群德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6]马克思恩格斯上选集(第2版第1卷)[M].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