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痕迹检验基础理论的研究
2014-10-21张明金陈炜
张明金 陈炜
【摘要】痕迹检验属于科学实证活动,其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与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痕迹检验技术必须以确立的科学原理为依据。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和讨论痕迹检验的形成、发展以及其作用,来对痕迹检验基础理论进行研究。
【关键词】痕迹检验;基础理论;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5-143-01
痕迹检验基础理论能够帮助公安技术人员形成对痕迹形成原理和检验方法的科学认识,掌握痕迹测量和检验的基本理论与科学手段,从而确定技术体系和专业内涵的基础,进而掌握了痕迹检验的技术。痕迹检验是一门和力学、计算基础理论、信息理论、材料学、认识论等基础理论相结合的重要学科,系统的将痕迹检验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相衔接,是深化痕迹检验学科理论的有意义的探索。
一、痕迹和痕迹检验的概念
痕迹是力的作用所引起的物质变化的形态反映,即与事件有关的客观环境和物质结构形态的一切变动现象。
痕迹检验中的痕迹是指犯罪痕迹。
犯罪痕迹是指犯罪活动所引起的物质变化的形态反映,即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客观环境和物质结构形态的一切变动现象,其结构有形态结构痕迹和整体分离痕迹两种。形态结构痕迹是指犯罪活动的人体或物体通过与现场客观物质接触所形成的反映自身的外部形态的痕迹,主要有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和特殊痕迹;整体分离痕迹是指在力的作用下整体物被分离成若干部分,分离部位互相吻合所反映出整体关系的痕迹,如折断的匕首等反映的痕迹。
痕迹检验是利用犯罪活动所引起的物质变化的形态反映进行同一认定,以确定痕迹物证与犯罪事实关系的一项专门技术工作。痕迹检验工作是刑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公安执法的一部分,在案件侦查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痕迹检验的概念是建立在刑事诉讼法的有关概念基础上的。
二、痕跡检验的形成和发展
痕迹检验的应用在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技术则是在近几百年才形成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痕迹检验基础理论的应用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下面将主要讨论痕迹检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的发展。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公安部重建、恢复了刑事科学技术组织机构,使痕迹检验从指导思想到实践方法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公安部1979年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刑事侦查学》,我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的颁布,更强调了物证检验的重要意义。
进入了八十年代,一是由于全球性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二是由于我国民主法制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三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将国际上的痕迹检验信息迅速传入国内,犯罪痕迹检验基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从国外引进的一些痕迹检验和设备解决了一些实战中的疑难问题,推动了痕迹检验技术的信息交换,痕迹检验基础理论也得到了形成和发展,使痕迹检验进入了理论化、系统化时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新的工业革命,在此推动下,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化学工业技术等有了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痕迹检验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观念不断更新,手段不断完善,痕迹检验科学不断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司法鉴定面向社会的服务得以发展,迈向了深化诉讼证据改革重要的一步。使得痕迹检验技术的功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机制和技术也更加完善。
中国加入WTO以来,更加融入了国际社会,多方面实现了技术的大幅进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痕迹检验领域的发展也符合这一潮流。
三、痕迹检验的理论基础
痕迹检验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学科的理论基础是成果的保证,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获得的成交而前进的。因此,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十分重要。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痕迹检验学科与其他科学一样,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指导。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用世界观知道人人们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只有在我们搜集和发现痕迹物证、运用证据分析案情、研究作案人特点及犯罪活动规律的过程中注重客观反映、遵循科学原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社会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人际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中一个庞大的门类,是一个拥有众多学科的知识群,它是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为对象与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有目的的科学认识活动和知识体系。
痕迹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复杂纷纭,破解其中的机理用本学科的原理和定义远远不够,往往需要借助社会科学已发现的原理和成果。
(三)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及其应用是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杠杆,它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加速历史的进程。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已成为一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痕迹检验是具备发现、提取证据与研究、誓言、计算、测试实验多种手段才能解决的综合难题,必须以雄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立根.物证技术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冯瑞,师昌绪.材料科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彦吉,王世全.刑事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