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014-10-21王丽
王丽
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必然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变革,这种深刻变革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引发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今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那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一、教学内容上联系现实生活,精选内容,拓展思路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初中、高中内容的衔接问题。
其次,要不断地拓宽思路,吸取新理论、新知识。因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时代感,既要有相对稳定的知识,又要不断补充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体现这一迅速发展趋势,通过创设综合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如引入IT界的新闻动态、新技术知识介绍等,让学生了解、认识、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知识,做到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与信息技术发展并轨,使得信息技术课成为以讲方法为主、常用常新的课程。
最后,在展开某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掌握有关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建议不要将一个模块或一个应用程序从最易到最难连续完成,这种学习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又容易出现“熊掰玉米——一得一失”的尴尬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将应用程序的学习划分难度级别,同一难度水平的学习内容放在一个学习层面上,学习起来不费力,而且容易形成综合运用程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为主与小组学习个别指导相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得速度快,同一班级中,学生家庭条件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学生在其他学科中的差异。如果完全采用班级授课制,必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吃力,另一部分学生又“吃不饱”。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尝试在一节课中采用三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别化指导。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一名组长(通常是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堂伊始,采取班级授课形式,对本节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分组学习,各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和学习讨论,有问题尽可能组内解决;对个别学生,教师有针对性地单独指导。这种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单一教学形式的不足,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三、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都应该先进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时,应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的重要现实意义。教师要具有超前意识,尽量让学生接触到代表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并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综合运用方法。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介绍他们使用某个软件的心得和同学共享。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探究计算机知识。
四、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具备制作动画等能力,有的对Windows的操作还一无所知。这需要教师采取分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因材(学生)施教。在备课时,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学,并学有所得;利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实现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操作知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面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只靠教师的讲授是有限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自学能力。例如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時,除了教师讲解计算机各配件的性能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学习网站让学生自学。如洪恩电脑学习网站和太平洋电脑学习网站等。可让学生上网和到电脑城了解最新的计算机配件咨讯,学习多媒体计算机的组装方法和各配件的市场价格及性能比较,写出计算机配置方案。这一利用网络资源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既可巩固课本知识,又可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