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4-10-21王孜昱

基层建设 2014年9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王孜昱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1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存在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外界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贫困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但是,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借助于经济、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三个方面的援助,可以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实现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贫困大学生问题,特别是由于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既影响贫困生自身的自立成才,也不利于高校校园和谐氛围的形成和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学生忧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的和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的社会热点的问题。因此,较为准确地了解掌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上与别人的差距,而无法克服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以下特点:1.不敢上台演讲,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且操有很重方音的。2.不善于交际,在公共场合时,往往选择沉默寡言,不愿与周围的人交流。3.喜欢自责,遇到一点挫折,就会自责不已,把责任都归罪于自己身上。4.喜欢独来独往,害怕攀比,当别人在谈论些漂亮的昂贵的东西时,如名牌衣服,鞋等等,就会尽量躲避,或是低头不语。5.宁愿委曲求全,不喜欢与人针锋相对,即使是自己受了委屈,也只会忍气吞声,不愿发泄出来,这样就会把许多问题积压在心里,等到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引发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客观环境因素

首先,社会文化中的不良风气造成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势利和虚伪,在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似乎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没有。另外,在传统文化中财富“是能力的象征”,贫穷“是自己的过失”,地位低也被认为“是个人的懒惰与能力的缺乏使然”。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延伸到大学校园中来,势必给贫困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其次,社会公开资助的方式及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贫困生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由于实施不当或被扭曲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贫困生往往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遭受了挫折,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剧了自身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嫉妒等消极情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更加偏颇。

2.个人主观因素

(一)自我认识上的偏差

“认识自我”表达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对自我的内在要求。在支持、鼓励和赞许的氛围中,为了实现父母的夙愿而发奋学习,为了光宗耀祖而寒窗苦读,他们是老师、父母和邻居夸耀的对象,是带着乡亲们的期望和重托迈入大学校门的。贫困生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期望中,缺乏对真实自我的了解。随着贫困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了解自我并实现自我的要求与日俱增,现实使他们不断地关注自我。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发现自己在经济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巨大差距,与心中的理想状态有天壤之别,从而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他们这种“狭隘比较”的认识,往往高估别人的优势,夸大自己的劣势,过分谦让、委屈自己,甚至无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无法真正地看待自我,导致自我的丧失。

(二)抱负水平偏高,抗挫折能力低

多数贫困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原因,对上大学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们就是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贫困的现状。应当说,这种个体的抱负水平与现实水平的适当差距可以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但如果一个人的抱负水平过高又缺乏一定的挫折容忍力,则极易导致挫折体验的产生,而这正是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弱点。一些贫困生在个体的抱负水平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较大差距,个体目标很难实现时,便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时甚至导致个人意志消沉、行为失常。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切实关心贫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

继续完善“奖、贷、勤、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的新生开设“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工作;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我校在图书馆、学生处、后勤集团等都设立岗位,帮助贫困生勤工俭学工作,完善相关的保障体制;在助困过程中强化激励机制,把资助的重心从无偿变有偿,引导学生通过“奖、贷、勤”来解决生活和学习费用问题。

(二)“扶贫先扶志”,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我们应该指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贫困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克服心理问题的能力,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是客观现实,要敢于面对它,承认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避贫困,家庭贫困绝对不是什么耻辱。更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贫困而丧失追求理想和现实抱负的信心。

(三)建立完善贫困生档案,及时准确获悉贫困生心理动态

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贫困生档案,不仅仅将贫困程度级帮扶此水记录在案,更应该对贫困生心理状况作重点归类分析,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体制。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及时进行心理测试和辅导。我们学校还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队伍,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设立班级和学院两级组成的心理辅导员及时了解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能及时的给予解决。辅导员经常与贫困的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重点引导学生并使其能自我采取调整情绪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建立学生心理咨询队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咨询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心理的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引导贫困生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

(五)开展就業教育,树立贫困生正确的择业观

贫困生就业作为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重中之重,高校要予以特别的关怀和扶持。

总之,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面对贫困生更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让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处处能感受到爱的存在。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沟通,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