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视角下家长参与校园生态圈构建研究

2014-10-21付义赣吴明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10期

付义赣 吴明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情况,构建校园生态圈就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高职院校办学新理念。生态圈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与社会、家庭紧密对接的新型高校生态圈是当代高校优化发展的可行对策。就校园生态圈的基本特征、构建校园生态圈的要求和探索建立家长参与校园生态圈构建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家长观察员;家长联络制度;家校合作制度

生态文化是指人们在与自然环境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校园是一个独立性较强的生态系统,校园内存在的各生态要素,如校园环境、师生等人类群体,均是这个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于生态校园的研究,多立足于校园内部各生态要素的统筹,但对家长这一对校园生态要素有重要影响的要素研究甚少。而从家长对校园生态圈的影响能力来看,其理应成为我们塑造校园生态圈所考虑的必要因素。

一、高职院校校园生态圈形成的内涵

生态圈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生物与其所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环节形成的自然群体。而高职院校的校园生态圈则可定义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环境、社会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系统发展性

生态教育是在当前生态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呼声日渐强烈的背景下产生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的系统发展性要求学校在发展中必须以教师为脊梁、以学生为主体、以环境建设为后盾,同时融入家长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有碍于推进发展。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造就、塑造人,而成为人才培养的输出高地,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摒弃功利化、短视化的办学行为,在全新的系统性发展观的生态教育理念下,兼顾学校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明确的定位确立学校的发展方向。

2.有序开放性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构成开放性社会的基本特性,封闭性的学校很难在开放性的社会中生存。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且坐拥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行业中专升格或几个中职院校合并升格,或中专中职院校并入高专院校等不同方式建设而成的,在学校的分布、专业设置等方面难免重叠,特色与优势都不明显,不仅存在高职院校办学的竞争性,更存在相同专业设置所带来的学生就业的竞争性,因而在一段时间出现了高职院校在招生问题上的无序状态。所以,高职院校的有序开放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与就业岗位的开放对接,这将成为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

3.独立联系性

学校内的各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对应专业建设,教师与学生体现在教与学的方法手段上的独立与联系性。对应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当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就从独立的要素变成联系的要素;学校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条件,市场与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条件并让学校与之相对接,而家长的愿望则是在付出经济上的投入之后使孩子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这一点上三个要素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校园生态圈的形成都是围绕学生来展开,其独立与联系性以学生为纽带,学生是否健康成长与发展,是校园能否形成生态圈的核心。

4.合作共生性

高职院校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强化教学、学习与实训的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赖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企业(公司)、及事业单位成为学校的利益共同体,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以此形成以合作为基础、以资源相互利用为途径、以发展为目的的良好局面,最终实现合作共生、和谐发展、多方共赢。

二、构建高校校园生态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1.以校园生态圈为依托完善职业教育體系

在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高职院校应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者、创新者和应用者。其次,校园生态圈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从建设校园生态圈着手,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机制,为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高职院校校园生态圈的构建策略

(1)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思想

高校生态文化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末率先由欧洲先进教育思想家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除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主线、以专业培养为目的的传统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乃至社会家庭带来的不积极因素,创建和谐、融合、互通的有机教育生态链条,深入开展学生主体教研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末先后掀起了No Walls Campus(校园无围墙),I Wanna Talk and Act(我是校园的主角)等运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2)大力倡导和谐校园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等院校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高校进一步提升优化的基石。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十几年高速扩张时期,亟需解决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不合理问题,因此倡导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进而辐射家庭乃至社会,构建新型高校生态圈是当代高校优化发展的可行对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3)坚持以学生为本

高职院校要在“构建两个体系、实现三个转变”上花大力气,努力创建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即创新建立理论与实践两个体系,实现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由一堂好课向一门好课的转变、由“知识+训练”向教学一体化的转变,从而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的角色定位,推动人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家长参与校园生态圈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不时听到很多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步入大学之后一个月才给家打两三次电话,每次电话的主题无外乎手头紧以及各种抱怨;也有不少父母从子女进入大学一刻起就时刻关注子女的一言一行,监视着学校的一举一动。而作为校方,对于家长的态度通常是沟通无力,敬而远之。

但是,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不应仅限于围墙里的高墙教育,而应是多元的教育要素融入的生态教育。高校的学生工作应突破传统方式的局限,既要面向学生,又要面向家长,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

1.建立家长观察员制度,使家长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中

这一制度是南京医科大学的首创,家长观察员制度就是学校邀请学生家长代表以评估专家的身份进入学校参与一定层次的学校管理。首先听取学校基本情况介绍和征求观察活动安排意见,然后家长代表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校舍设施、日常运行秩序以及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实地察访,最后向学校相关领导做出意见反馈,由学校进行整改。这一制度的建立,充分尊重了学生家长的权益,巧妙地引导家长从关注自己子女转变到关注学校的全局,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家校互动管理效果。因此,处理好家长过度参与的最好办法在于疏,而不是各种形式的堵。

2.改革家长联络制度

目前,有许多高校都积极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制度,为克服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許多学校还寻求了多样化的联系方式,使学生家长能够快捷、全面地了解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学生家长本身就是一项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其既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协助者,而在目前高校育人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下,学生家长的帮助、参与又构成了一系列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力支柱。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作用,让学生家长充分介入,在学生管理上实现了从传统的“两极单线结构”向“三元立体结构”的转变,既满足了家长的参与热情,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透明度。

3.利用互联网构建家校合作体系

家长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而在高校非常罕见的方式,中小学校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有效的教育经验,提高家长参与学生培养的能力,构建家校合作育人体系。

作为高职院校,可以在借助网络的基础上,突破地域限制,将先进技术应用到远程家长学校建设。微信聊天、QQ、泡论坛刷贴吧等等时尚主义,促使高校管理者改变传统的高校与家长之间冷漠尴尬的联系手段。通过开设家长论坛BBS,设立学校官方微信账号,让父母远程无缝参与到孩子大学阶段学生成长教育和高校人文生态教育中来,从而变盲目参与、不闻不问为科学教育、互动共享,化家校矛盾为支持联动。

笔者认为,在当今终身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大学同中小学一样,只是人生求学的高级阶段,而不是走向成熟的最后台阶,作为高校有责任搭建渠道和平台帮助父母获得更多信息,与时俱进地开展自我学习、提高个人素养,最终达到家庭个体环境与校园生态圈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蒋德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7.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高校”五位一体“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编号MKS1344。主持人:付义赣,本论文是该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