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2014-10-21殷芳芳
殷芳芳
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综合性课程。语文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所以学好语文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但如何学好它?我想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美国教育学家指出,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办学特色的彰显、学生个性的展示,都需要课程来达成。如果离开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一切都不能实现。下面,我就新课程改革谈谈自己不成熟的几点看法:
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理念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与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同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学校应成为教师岗位练兵的基地,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存在个体差异,教研组首先就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为教师制订目标和规划专业发展的方向。应通过发挥教师群体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二、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新课程改革后会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有很大变化,各式各样的课程在此时应运而生,有些教师不能及时适应课程发展或者把握不住新课程的要义和操作方法,仍然采用原來的教学模式。有些要么口头上说的都是全新的理念,行为上却因循守旧,“差之千里”;要么盲目追崇新的课程模式,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千篇一律。这样的改革就显得毫无意义。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课堂的主人应是学生,在过去的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必须身体坐得笔直,上课不准乱讲话,眼睛一定要看黑板,正经端坐。看似井井有条的课堂环境,实际上带给学生的全是束缚和压力,老师在学生眼中成了威严的、不可靠近的人。为了让学生改变这一想法,能在轻松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教师要尽快解开束缚,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和压力,让他们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欣然接受知识,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学会合作。
四、培养实践性人才
学生终将是要踏上社会的,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往往与实际联系甚少,这使得许多学生在社会的洪流之中难以适应。新闻曾报道过一位凉山某县的状元,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但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开始沉迷于网络,四处流浪,成了“流浪汉”。可见是不是“真金”,还需要社会这个大熔炉去考验一番。所以在学校的课程不能只停留于理论知识,当今社会缺的是实践性人才。当教育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如何让语文课变得活跃,不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爱好,多听听他们的心声。例如:学生告诉我喜爱看电影,于是在上《鸿门宴》这一课前我给学生放了2011年新出的《鸿门宴》电影,电影中有学生熟知的大明星刘亦菲、冯绍峰等。学生当然认为这比枯燥的文言文有趣多了。看完后我说:“同学们欣赏完现代人的电影,再穿越到古代体会古人的智慧吧!”语文有着无穷的魅力,只要教师愿意去做,让学生爱上语文就不是件难事!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建设性人才和可靠的接班人。当新课程改革来临时,作为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因为只有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改革的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1.趁年轻尽快选好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目标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确定下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或是对某一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都可以成为自己今后发展的起点。
2.少发牢骚,多做实事。与其抱怨课程不够合自己的胃口,倒不如去拓宽视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你掌握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可以巧妙地与理论相结合,你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3.珍惜离开书本的时间。弗朗西斯·培根①曾告诉人们他的成功理念:读书使人富有,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沉静。成功人士都不会是死读书的人,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扩充自己的能力,逐步走向成功的。
在课堂教学之中,深度挖掘教材,将其中的生活因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能够燃起学习的热情,使兴趣大大提升,并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课程教育中提高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如果教师能够革新观念,着眼于同学们的未来,将“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融入课堂之中,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发现、主动参加新课程活动,并将良好的学习方式运用到各门各科的学习之中,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教育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蒋伟.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