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的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浅谈

2014-10-21钟黎萍赵杰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应用型人才

钟黎萍 赵杰

摘要:总结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发展困境,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的推行给新建本科院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工程教育认证的角度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发展赢得市场竞争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19-02

一、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现状

1999年,为配合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战略转变,国家在大力调整高校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战略性地开始将本科院校的设置较多地向地级城市倾斜,通过合并升本、独立升本等方式大规模向地级城市布点本科层次的高校。在1999年至2010年间,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全国共批准设置新建本科院校265所,其中大部分处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有些是地级市内唯一的本科院校。

客观地讲,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兴起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承担了繁重的扩招任务,同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毋庸讳言,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约束,新建本科院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发展压力十分巨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新建本科院校处于我国高校生态群落的最边缘,难以获取教育资源

与重点高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获取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获得一些残羹剩汁。此外,这类院校往往位于地级城市,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学校的直接资金投入并不多,学校本身的融资渠道也很有限,难以凭借自身实力从社会引入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些因素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

2.未能形成学校品牌,社会认可度不高

新建本科院校除了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外,在外地则基本不被了解。这对学校的生源质量、人才引进、师资队伍的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新建本科院校在招生序列中只能錄取到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较差,厌学情绪严重,老师费劲心力也难以培养出质量较高的毕业生,不仅影响学校声誉,也严重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其实背负着比老牌本科院校更大的办学压力。

3.专业设置没有特色,身份识别度低

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基本上与老牌本科院校没有差别,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甚至全盘照抄。由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的不足,使得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在同一学科领域的竞争中很难脱颖而出,只能处于追赶者的地位,从而也很难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这些困境是历史造成的,如果步老牌院校的后尘,按照同样的道路发展,则因为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掉,更遑论超越和领先。显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只能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路子,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新建本科院校诞生的初衷之一就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尽管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事实上的制度安排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不能发展成研究型大学。国家将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为地方性院校,其目的就是希望这些院校能够立足本地,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应用型人才或者说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才是新建本科院校应该追求的目标。工程教育认证关注的焦点就在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这给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带来契机,使得它们有可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工程教育认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为确保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确保工程专业人才在日益扩大的国际合作中的流动能力,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管理机制,加入工程教育学历或从业资格互认国际性协议的方法,即实施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最早始于美国的医学领域。早在1847年,美国医学协会就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医学教育的委员会,其目的是“保护本行业的发展,与行业低质量的专业教育作斗争”。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推行不仅有效保证了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医学院的竞争力,也大大促进了其他专业积极开展认证工作。《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工程教育认证国际互认协议,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个英语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目前共有15个正式成员。2013年6月19日,我国成为该协议的预备会员,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

工程教育认证旨在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一价值取向给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带来机遇,使之可能在与老牌本科院校的竞争中获得平等机会。

第一,快速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中国正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抛弃粗放低端的经济模式,抢占产业链的高端。这一进程将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新建本科院校一旦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不仅可以在国内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抢得先机,而且将获得国际人才市场的通行证,保证就业质量,建立学校声誉。

第二,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缓慢的现状,为新建本科院校后发制人提供了可能。受前苏联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工程教育体系比较混乱,把工程视为科学的附庸,技术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不断弱化,学术性、理论性的内容不断增加。这一方面导致了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一方面加剧了受工业部门欢迎的工程人才的严重短缺。老牌本科院校研究力量雄厚,但其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的创新需求脱节,工程实践环节不被重视,导致毕业生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无法满足工业界的需求。这一困境既是教育界的困境,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机遇。

第三,工程教育认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与工业界的联系,强调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相切合。出于错位发展的竞争策略,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将自己定位于应用型大学。但对于如何建设应用型大学并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措施。工程教育认证恰好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模板。《华盛顿协议》要求的7大项26各指标既是认证的标准,也是培养合格工程技术人才的规范。

第四,与教育部主办的专业评估不同,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合格认证而不是评优认证。它的出发点不是考察学校的优点和特长,而是强调最低的准入标准。这给新建本科院校提供了一个基本公平的竞争平台。老牌本科院校生源质量好、师资力量雄厚,这在专业评估中无疑占有优势,但并不意味着能更容易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相反,尽管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资源上存在欠缺,只要严格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进行教育活动,一样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而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目前,大力发展工程教育,积极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当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工程教育并不发达的国家。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样巨大。

(1)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合理。各类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基本上仍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化太细,学科壁垒森严,专业之间的学生流转渠道不畅。课程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使学生知识面窄,难以成为工程实际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落后,工科教师队伍非工化趋势严重,严重缺乏既有一定学术水平又有深厚工程背景的“双师”型教师。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从“学生到教师”,没有工程实践经验。

(3)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密切,教育与工业生产完全脱节。学生没有真正的实习基地,有限的实习也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难以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工程训练。

这些问题并不为新建本科院校所独有,而是教育界的通病,是历史的产物。换一个角度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历史包袱较轻,船小好调头,也许更容易实现转型发展,更容易解决这些问题。

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途径

工程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多层次人才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新建本科院校在工程教育领域可以大有作为。为此积极参加工程教育认证是谋求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因为工程教育認证是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保证的需要。只有按照认证标准进行办学,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对照认证标准,检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真正建成工程教育大学。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廓清培养目标,理顺课程体系,使之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匹配。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及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增加工程实践环节比重以及经济、政治、法律、管理、行业标准等方面课程,使学生具备成为工程师所需的基本素质。

改善师资结构,不单纯追求高学历,着重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人才;同时加大校内教师工程培训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重。有些课程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作为“产业教授”来授课。

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采用多种方式与企业共同办学,建立长期实践教学基地。没有实践基地,工程教育质量很难保证。目前的现状是企业不愿提供实习和见习场所,为改变这一局面,需多方面共同努力。一是政府出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对提供实习基地的企业予以支持;二是学校与企业采用经费和人才共享的方式来提高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内生动力。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的实习实训能够深入到生产的每一过程,学生得到真刀实枪的锻炼。

建立一套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五年之内的全程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分析发现教学过程中每一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认证没有“永久船票”,无论通过与否,学校都必须不断强化质量管理,这也能使人才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53-60.

[2]张云辉,沈莹.日本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对我国专业认证的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3):93-96.

[3]沈岩,康妮,刘惠琴.工程教育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52-55.

[4]邵辉,葛秀坤.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2014,(1):104-107.

(责任编辑:王祝萍)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认证应用型人才
从本科专业认证浅谈教学秘书工作效能提升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