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互补与替代:基于养老保险的分析

2014-10-21刘学宁梁慧静刘美秀

商业文化 2014年7期
关键词:替代社会养老保险

刘学宁+梁慧静+刘美秀

摘 要:本文对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保障体系中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山东、山西两省部分地区进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调查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使用描述统计、对应分析、多重响应频率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社会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的基础保障,但商业养老保险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社会保险。关键词: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替代;补充;对应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社会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已成为大多数中国居民的基本保障。同时,商业人身保险也快速发展。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居民基本保障中的关系值得关注和讨论。

在理论研究方面,宋厚振(0.2万)从性质、经办主体、筹资集道、经办目的等方面对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进行分析,认为商业保险代替不了社会保险。吴娟(2009)以重疾医疗保险为切入点,分析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优势,认为两者都无法相互替代。曹乾、张晓(2006)分析认为,在微观层面上由于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居民对两种保险存在理解上的欠缺等原因可能产生社会保险对部分商业保险需求的替代;在宏观层面上,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具有补充作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具有互补关系。熊波、万里虹等(2010)认为,在农村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正由相互竞争演进为局部协同发展的关系。刘玉娟(2011)认为社会医疗保险对商业医疗保险具有挤出效应。

在实证分析方面,曹乾、张晓(2006)以2003-2004年我国各省面板数据,对商业人身保险保费与人均社会保险基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互补性超过替代性。邵全权(2009)测算出各省的健康生产效率,并以此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衡量指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得出商业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障具有正负两种影响。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大学生实践调研项目对居民随机抽样调查,了解现阶段我国居民在养老与医疗保障两方面对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看法,据以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

二、调查情况与分析方法

1.调查问卷总体情况

调查问卷在青岛、济南,太原等地发放共23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03份。被调查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比为43%和57%,男性人数较少。年龄方面,仅将21岁以上作为调查对象,以十岁为一个年龄段,共五段,各年龄段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8%、25%、28%、11%、8%。教育程度方面,将调查者分为小学、初中、中专、大专及高中、大学本科和

硕士以上共六个段,详细比例见表1。

表1:调查问卷基本信息表

2.分析方法

分析的数据基础为调查问卷数据,对问卷进行筛选整理后,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应分析对调查数据分析,分析工具为SPSS统计软件。

对应分析也称R-Q型因子分析,是分析定性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多元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将定性数据依其属性转化为由行和列组成的二维列联表,利用降维思想对表中元素结构化,通过二维图形表示列联表中行与列的关系,直观地揭示变量各类别间的差异。

其基本分析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依原始数据编制列联表,并计算概率矩阵。设原始数据矩阵为: ,

将矩阵X转化为概率矩阵 ,

其中: 为各单元频数的总百分比, 。

第二步:确定数据点坐标。根据概率矩阵P,将变量的各个类别看作是多维空间上的点,并通过点与点间的距离分析类别间的联系。具体地,将概率矩阵P的行看成个样本,并将其看成维空间中的个数据点,各数据点的坐标定义为: ; 同样地,将概率矩阵P的列看成个样本,并将个样本看成维空间中的个数据点,各数据点的坐标定义为 。以上述各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来判断类别间的关系,如果某两个点距离较近,表明相应两个类别的频数分布差异不明显;如果距离较远,则表明该类别的频数分布差异明显。

第三步:分别对行变量和列变量进行分类降维。将矩阵p的n行、p列分别看成n个和p个变量,计算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并据此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最终提取特征根的个数,分别计算出行变量和列变量的因子载荷矩阵G、R。因子载荷分别是行变量或列变量的某个分类在某一因子上的载荷,反映出变量分类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将因子载荷矩阵G、R分别看成n个和p个二维点,就可以在一张二维图中画出属性变量各分类的不同状态。

经过以上步骤,列联表的每一行、每一列均以二维图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从而以直观、简洁的形式描述属性变量各种状态之间以及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以对应分析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关系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来判断二者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

三、收入对商业养老与社会保险选择的影响

1.商业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选择倾向受访者对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选择倾向通过调查问卷中“是否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两个问题来反映。使用SPSS输出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交叉表(见表1),选择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受访者为148人,占比72.9%,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受访者为22人,占比10.8%。社会养老保险的参加比例远远高于商业养老保险,是多数居民养老保障的首要选择。

2. 收入对养老保险选择取向的影响

朱铭来(2008)、刘学宁(2012)等实证研究认为,商业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那么收入对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是否对养老保险的选择产生影响?为此,将“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与“是否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两题合并,作为养老保险选择变量,“两者均无”表示两种养老保险均未参加、“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表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未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表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两者均有”表示两种保险都参加。以受访者“家庭月收入”endprint

作为收入衡量指标,与上述养老保险选择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家庭月收入”分6个档。使用SPSS做家庭月收入与养老保险选择交叉表,见表3。

以上述对应分析理论为基础,使用SPSS对“养老保险选择”与“家庭月收入”进行对应分析,并绘制关联图,如图1。根据关联图中各分类点相对距离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养老保险选择与家庭月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一,从总体上看,养老保障需求表现出随收入增加而递增的特点。图1a中收入由低到高分别分布在第四象限下方、第四象限上方、第一象限、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相应地养老选择也随收入增加呈现出由少到多的规律性。具体地,调查对象中家庭月收入0.2万元以下与“两者均无”相对较为接近,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说明低收入者缺乏养老保障,显示出经济条件约束对养老保险需求的抑制;家庭月收入在0.2万-0.5万元的被调查者与 “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具有相关性;家庭月收入在0.5万-1万元、1万-1.5万的被调查者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 具有相关性;家庭月收入在1.5万元-2万元和2万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则与“两种保险都参加” 具有相关性。以图1a为基础,画出原点向不同的收入水平的向量(图1b),通过向量间的夹角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不同收入水平之间养老选择的差异程度,图1b显示出月收入0.2万元以下与0.2万-0.5万元被调查者的养老选择最为接近,他们的养老保障最少;月收入在0.5万-1万元和1万-1.5万被调查者的养老选择比较接近,倾向于社会养老保险;月收入1.5万-2万元和2万万元以上被调查者的养老选择比较接近,倾向于“两者均有”。故随收入水平提高,被调查者的养老选择倾向逐步由无养老保险向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和两种保险均参加过度,养老保险逐步增加。a b图1:收入与养老保险选择对应分析关联图

第二,从关联图的向量分析来看,在不同收入间的养老选择差异较明显。向量分析是通过分析关联图中各因素与某指标的相对距离来判定其相关性,先做从中心点到某个指标的向量,再从各个因素分别做到该向量的垂线,该指标与各因素的垂足的距离越近相关性越强。图2a、b、c、d分别为以“两者均无”、“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两者均有”四种养老选择作为因素的向量分析图。图2a显示,选择“两者均无”与月收入0.2万元以下、1.5万-2万元

及2万元以上相关性较强,而与月收入0.5万-1.5万元相关性较弱;图2b显示,选择“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与月收入0.2万-0.5万元、0.5万-1万元及1万-1.5万元相关性较强,而与月收入0.2万元以下、1.5万-2万元相关性较弱;图2c显示,选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与月收入0.2万-0.5万元、2万元以上相关性较强,而与月收入0.5万-1.5万元相关性较弱;图2d显示,选择“两者均有”与月收入1.5万-2万元、2万元以上相关性较强,而与其他各类中等、中低及低收入段相关性均较弱。综合分析图2,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月收入0.5万-1万元及1万-1.5万元的中等收入阶层养老选择倾向比较明确,集中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与其他各类养老选择的相关性均较弱;(2)月收入0.2万-0.5万元的养老选择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两者均无”均有相关性,反映出部分中低收入者在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下,或者选择商业养老保险或者没有任何养老保险安排的情况;(3)对于月收入在1.5万元以上的中高及高收入阶层来说,更倾向于选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两者均有”,养老保障最充足;(4)月收入低于0.2万元的低收入阶层,既没有能力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也没有被社会养老保险所覆盖,是养老保障最低的群体。

a b

c d

图2:四种养老选择与收入相关性的向量分析第三,不同收入水平下,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补充与替代关系存在差异。图1显示,家庭月收入在0.2万-0.5万元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的距离都比较接近,说明商业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险在该收入段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结合表1数据来看,该收入段113名受访者中,64人选择“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占比近57%,而选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的3人,仅占2%。故图1显示的替代关系应该是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随着收入提高,家庭月收入0.5万元-1万元和1万元-1.5万元阶段,“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已经成为主要选择,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作用更为明显。家庭月收入1.5万-2万元和2万元以上与“两者均有”相关性较强,说明在中高及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

四、年龄对社会与商业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一般来说,年龄较大者更倾向于做养老规划,而年轻人往往不会过早考虑养老问题。使用SPSS对调查数据中的“年龄”与“养老保险选择”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判断年龄是否会对商业养老或社会养老保险选择产生影响。将年龄分为“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以上”五个年龄段,养老保险选择仍然分为“两者均无”、“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两者均有”四个选择。

对调查数据中年龄和养老保险选择两个指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4)显示,卡方观测值为26.46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认为养老保险选择与年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表4:年龄与养老保险选择的卡方检验对“养老保险选择”与“年龄”两个指标进行对应分析,并绘制关联图,如图3。根据图3可以直观地看出年龄对养老保险选择具有以下影响:第一,30岁以下的年轻人较少做养老规划。图3显示“21-30岁”与“两者均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第二,30岁以上受访者倾向于做养老规划,其养老选择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图3显示,30岁以上的各年龄段,均与“两者均有”和“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比较接近。图3:年龄与养老保险选择对应分析图endprint

第三,30岁到50岁之间的受访者更倾向于以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进行补充。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段对上述两种选择之间的差异,分别对“两者均有”和“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两种养老模式选择与年龄作向量分析,图4a为“两种均有”的向量分析图,图4b为“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的向量分析图。对比图4可以发现,相对而言“31-40岁”、“41-50岁”年龄段与“两种均有”相关性更强,更倾向于选择以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补充。而“51-60岁”和“61以上”的年龄段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相关性更大,相对更倾向于仅以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其养老选择。

第四,存在少量以商业养老保险替代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但与年龄段没有相关性。图2显示“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与任何年龄段都不具相关性,结合原始调查数据来看,发现选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的比例不足1.5%,因此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a b

图4:养老模式选择与年龄的向量分析图

五、受教育程度对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

根据文献[7],教育程度对商业保险需求有影响。教育程度越高。使用SPSS对调查数据中的“教育程度”与“养老保险选择”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判断教育程度是否会对商业养老或社会养老保险选择产生影响。将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五类,养老保险选择仍分为“两者均无”、“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两者均有”四个选择。对调查数据中“养老保险选择”与“教育程度”两个指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5)显示,卡方观测值为35.62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认为养老保险选择与年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表5:教育程度与养老保险选择的卡方检验

进一步对上述两个指标进行对应分析,并绘制关联图,如图5。根据图5可以看出教育程度对养老保险选择具有以下影响:

第一,教育程度低者较少做养老规划。如图5显示,“初中”教育程度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两者均无”。

第二,养老保险选择并不随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图5显示,教育程度为中专和大学本科的倾向于仅选择社会保险作为其养老保障,而高中及大专教育程度者会同时选择社会养老和商业养老。小学和硕士以上

教育程度者没有明显的养老保险选择偏好。图5:教育程度与养老保险选择对应分析图

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R-Q型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选择倾向,以及该选择倾向的影响因素,发现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或互补关系,其替代或互补关系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年龄和教育程度三个因素。

收入对居民的养老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在中低收入阶段,随着收入的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性;在中高收入阶段,商业养老保险具有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

年龄对居民的养老选择也存在明显的影响。总体来说,随着年龄增加,居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强。50岁以下的居民,随着年龄的增加,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明显;而在50岁以上的居民中,表现出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作用。

教育程度对居民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在中专和大学本科教育程度的居民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倾向;而在高中和大专教育程度的居民中表现为二者互相补充。

在我国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对于不同阶层的居民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均发挥着独特且重要作用,在养老政策上,不应该为发展某一类养老保险而偏废另外一类。但从总体上来讲,社会养老保险是仍是绝大部分居民的主要养老保障来源。

[1]孙祁祥.保险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曹乾,张晓. 替代还是互补: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0(4)

[3]吴娟.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以重疾医疗保险

为切入点[J].经营管理者, 2009, 4: 237

[4]宋厚振.商业保险代替不了社会保险[J]. 劳动理论与实践, 0.2万, 9:

009

[5]彭芳.浅谈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J]. 现代商业, 2012 (17): 150-

150

[6]王爱萍.浅议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J]. 内蒙古保险, 1997, 2:

006

[7]朱铭来,谌雪莺.经济增长对寿险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

究,2008,8(6):39-40endprint

第三,30岁到50岁之间的受访者更倾向于以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进行补充。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段对上述两种选择之间的差异,分别对“两者均有”和“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两种养老模式选择与年龄作向量分析,图4a为“两种均有”的向量分析图,图4b为“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的向量分析图。对比图4可以发现,相对而言“31-40岁”、“41-50岁”年龄段与“两种均有”相关性更强,更倾向于选择以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补充。而“51-60岁”和“61以上”的年龄段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相关性更大,相对更倾向于仅以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其养老选择。

第四,存在少量以商业养老保险替代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但与年龄段没有相关性。图2显示“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与任何年龄段都不具相关性,结合原始调查数据来看,发现选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的比例不足1.5%,因此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a b

图4:养老模式选择与年龄的向量分析图

五、受教育程度对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

根据文献[7],教育程度对商业保险需求有影响。教育程度越高。使用SPSS对调查数据中的“教育程度”与“养老保险选择”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判断教育程度是否会对商业养老或社会养老保险选择产生影响。将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五类,养老保险选择仍分为“两者均无”、“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两者均有”四个选择。对调查数据中“养老保险选择”与“教育程度”两个指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5)显示,卡方观测值为35.62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认为养老保险选择与年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表5:教育程度与养老保险选择的卡方检验

进一步对上述两个指标进行对应分析,并绘制关联图,如图5。根据图5可以看出教育程度对养老保险选择具有以下影响:

第一,教育程度低者较少做养老规划。如图5显示,“初中”教育程度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两者均无”。

第二,养老保险选择并不随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图5显示,教育程度为中专和大学本科的倾向于仅选择社会保险作为其养老保障,而高中及大专教育程度者会同时选择社会养老和商业养老。小学和硕士以上

教育程度者没有明显的养老保险选择偏好。图5:教育程度与养老保险选择对应分析图

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R-Q型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选择倾向,以及该选择倾向的影响因素,发现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或互补关系,其替代或互补关系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年龄和教育程度三个因素。

收入对居民的养老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在中低收入阶段,随着收入的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性;在中高收入阶段,商业养老保险具有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

年龄对居民的养老选择也存在明显的影响。总体来说,随着年龄增加,居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强。50岁以下的居民,随着年龄的增加,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明显;而在50岁以上的居民中,表现出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作用。

教育程度对居民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在中专和大学本科教育程度的居民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倾向;而在高中和大专教育程度的居民中表现为二者互相补充。

在我国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对于不同阶层的居民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均发挥着独特且重要作用,在养老政策上,不应该为发展某一类养老保险而偏废另外一类。但从总体上来讲,社会养老保险是仍是绝大部分居民的主要养老保障来源。

[1]孙祁祥.保险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曹乾,张晓. 替代还是互补: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0(4)

[3]吴娟.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以重疾医疗保险

为切入点[J].经营管理者, 2009, 4: 237

[4]宋厚振.商业保险代替不了社会保险[J]. 劳动理论与实践, 0.2万, 9:

009

[5]彭芳.浅谈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J]. 现代商业, 2012 (17): 150-

150

[6]王爱萍.浅议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J]. 内蒙古保险, 1997, 2:

006

[7]朱铭来,谌雪莺.经济增长对寿险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

究,2008,8(6):39-40endprint

第三,30岁到50岁之间的受访者更倾向于以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进行补充。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段对上述两种选择之间的差异,分别对“两者均有”和“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两种养老模式选择与年龄作向量分析,图4a为“两种均有”的向量分析图,图4b为“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的向量分析图。对比图4可以发现,相对而言“31-40岁”、“41-50岁”年龄段与“两种均有”相关性更强,更倾向于选择以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补充。而“51-60岁”和“61以上”的年龄段与“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相关性更大,相对更倾向于仅以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其养老选择。

第四,存在少量以商业养老保险替代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但与年龄段没有相关性。图2显示“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与任何年龄段都不具相关性,结合原始调查数据来看,发现选择“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的比例不足1.5%,因此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a b

图4:养老模式选择与年龄的向量分析图

五、受教育程度对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

根据文献[7],教育程度对商业保险需求有影响。教育程度越高。使用SPSS对调查数据中的“教育程度”与“养老保险选择”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判断教育程度是否会对商业养老或社会养老保险选择产生影响。将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五类,养老保险选择仍分为“两者均无”、“有社会养老无商业养老”、“有商业养老无社会养老”和“两者均有”四个选择。对调查数据中“养老保险选择”与“教育程度”两个指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5)显示,卡方观测值为35.62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认为养老保险选择与年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表5:教育程度与养老保险选择的卡方检验

进一步对上述两个指标进行对应分析,并绘制关联图,如图5。根据图5可以看出教育程度对养老保险选择具有以下影响:

第一,教育程度低者较少做养老规划。如图5显示,“初中”教育程度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两者均无”。

第二,养老保险选择并不随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图5显示,教育程度为中专和大学本科的倾向于仅选择社会保险作为其养老保障,而高中及大专教育程度者会同时选择社会养老和商业养老。小学和硕士以上

教育程度者没有明显的养老保险选择偏好。图5:教育程度与养老保险选择对应分析图

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R-Q型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选择倾向,以及该选择倾向的影响因素,发现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或互补关系,其替代或互补关系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年龄和教育程度三个因素。

收入对居民的养老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在中低收入阶段,随着收入的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性;在中高收入阶段,商业养老保险具有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

年龄对居民的养老选择也存在明显的影响。总体来说,随着年龄增加,居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强。50岁以下的居民,随着年龄的增加,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明显;而在50岁以上的居民中,表现出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作用。

教育程度对居民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在中专和大学本科教育程度的居民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养老保险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倾向;而在高中和大专教育程度的居民中表现为二者互相补充。

在我国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对于不同阶层的居民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均发挥着独特且重要作用,在养老政策上,不应该为发展某一类养老保险而偏废另外一类。但从总体上来讲,社会养老保险是仍是绝大部分居民的主要养老保障来源。

[1]孙祁祥.保险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曹乾,张晓. 替代还是互补: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0(4)

[3]吴娟.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以重疾医疗保险

为切入点[J].经营管理者, 2009, 4: 237

[4]宋厚振.商业保险代替不了社会保险[J]. 劳动理论与实践, 0.2万, 9:

009

[5]彭芳.浅谈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J]. 现代商业, 2012 (17): 150-

150

[6]王爱萍.浅议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J]. 内蒙古保险, 1997, 2:

006

[7]朱铭来,谌雪莺.经济增长对寿险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

究,2008,8(6):39-40endprint

猜你喜欢

替代社会养老保险
政府应承担的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责任
电能替代方法论
尤溪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稽核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推动清洁和绿色能源替代
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普通台机替代工控机成功应用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