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年代的小人物
2014-10-21王广栋
王广栋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原因久居西北边陲,思乡心切,2012年春,我携妻儿回老家山东济宁探望双亲。由于父母房子临街而建,在我到家的第一个晚上,刚刚躺到床上准备休息,忽然听到街上有人断断续续地唱起“文革”时期流行一时的歌曲:“马克思主义的道理……造反有理。” 听着那粗犷的嗓音,我不禁大吃一惊,这不是远房本家大哥吗?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唱语录歌。我询问母亲怎么回事,哪知母亲长叹一声:“你本家大哥他疯了,人家说是什么后遗症,可怜的人!”
本家大哥的歌声和母亲的叹息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政治风暴刮到农村时已是秋末冬初,正是农闲时节,各色人等纷纷粉墨登场,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人策划于密室,有人点火于基层,有人冲锋在前充当马前卒。在错误的运动纲领“十六条”的指导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四大精神的催生下,各村都先后成立了文化革命委员会和名称各异的造反组织,一举夺了各村的党政大权。
当年本家大哥年轻气盛,在运动初期,他参与了造反活动,还混了个造反队长的头衔。当时每个村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都要召开誓师大会,还要邀请其他村的造反组织参加以壮声威。作为回报,被邀请者则要带上用毛笔写在大红纸上的贺信,派代表在大会上宣读以表示对邀请方的祝贺和支持。我们村每次都是大哥上台读贺信,别看他文化水平不高,但从不怯阵。可是我听着他每次发言除了把村名改一下外,其他内容都一样的。开头总是那几句话:“全国的文化大革命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大哥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每次发言都两眼通红,往台上一站很有一番威风。再加上会场四周高音喇叭的作用,音量分贝极高,听起来真是雷霆万钧、震耳欲聋。几千人的会场显得气势磅礴。
随着不断地参加各村誓师大会,大哥的乡村知名度持续走高。十里八乡的村子召开誓师大会都以能邀请到大哥参加为荣,那情景真像现在受人追捧的大腕明星一样。大哥家境并不太富裕,但那时为他上门提亲的人忽然多了起来。于是他不禁有些飘飘然,对所提人选还挑三拣四摆点谱。作为那个时期的农村青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哥当时已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段。
然而世事难料。在运动初期的高潮过后,全国各省、市、县一直到各行政村都开始成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一方为革命干部代表,一方为军队“支左”代表,一方为革命群众代表。农村没有军代表,就以民兵连长为一方,这样三方面结合组成各级新的领导班子。
我们村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组成人员里没有大哥的名字。大哥一向性格刚直,不工于心计,不会见风使舵,哪里能斗得过人家。到那时还不明白自己是被人当枪使了,只感觉到自己没少出力,却没有进领导班子,在人前栽了面子,回家一头倒在床上,几天没出门。从此,辉煌一时的大哥便暗淡下来。由于当初心猿意马没有抓住机会,婚姻大事也拖了下来。结果是弟弟都结婚另起炉灶了,他还只得和母亲一起生活。一直到我参军,那几年再也没有见过大哥的笑脸。
大哥由于长时间的钻牛角尖,认为胜利果实没有自己一份,桃子被别人摘光了,抑郁慢慢转变为幻想。他幻想着自己又回到了在外面开誓师大会时风光无限,在村里呼风唤雨的时期,幻想着自己成了村里的一把手,行动也变得很怪异。每天晚上,他都会跑到大街上,先唱几首语录歌曲,然后再煞有其事地安排生产,大呼小叫地喊张三你明天去干什么,李四你明天去干什么。第二天又满街洒水扫地,把整个街道扫得干干净净。还隔三差五地跑到外村去“串联”说疯话。家里人把他送到医院治疗了一两次,还是一阵清醒一阵糊涂。久而久之,家里人也就不再管他,村里人也见怪不怪了。在我探亲的几个月里,大哥还发过几次病,都四月天了他还披着个破棉袄东游西逛。我两次扶他回家,他已不知道我是谁了。
探亲假满回单位后,我一直想着大哥的事情,放心不下,终于有一天在电话里问起大哥的近况,不料母亲又是长叹一声说:“你大哥他过去了!可怜的人。”“过去了”,老家的意思就是死了。大哥的死很偶然,也很悲凉。
原来大哥的母亲病逝后,由其弟弟一家照料他的生活。有一次他竟然跑到几十里的外县“串联”迷了路,被好心人开着拖拉机送回家来。弟弟一家看到他到处乱跑,饥一顿饱一顿的,几十岁的人了再出点事可怎么办?于是就把他关在一个院子里,每天送三顿饭又安全又省心。谁料有一天弟弟在城里打工的孩子遭遇了工伤送医院抢救,一家人惊慌失措地跑到医院忙前忙后去照料。一个星期后孩子脱离了危险期,全家才平静了下来。这时弟媳猛然想到这些天忘了给大哥送饭了,又赶紧往家里跑,打开门一看便惊呆了:大哥静静地躺在床上,全身已经冰凉。
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大哥的歌声了,大街也没人义务打扫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