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南海:喝茶水要交钱

2014-10-21杨明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9期
关键词:交钱中南海食堂

杨明

1978年盛夏的一天,突然从北京来了几位不速之客,在上海南汇县委机关接待室里找我谈话。来者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同志,谈话的结果,时任南汇县委办公室主任的我,被“召”进高高红墙围着的中南海。开始,在中办秘书局,后转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之后,我在中南海共生活了五年(1978-1983),有幸参加了中央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等。1982年,在中直机关系统“做表率”活动中,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后因身体方面的原因调回上海工作,直至退休。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然而,在中南海工作期间的那些往事,没有被岁月的灰尘遮蔽,相反却益发鲜明起来。

长征老干部不吃“小灶”吃食堂

中南海机关的一日三餐,有特殊之处吗?没有。除少数中央领导吃特供小灶外,其他同志都吃大食堂。

“中央领导吃饭要付钱吗?”有位家乡来的朋友如此问我。这个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天真、无知,不过我自己心中也曾对此存疑。问了机关老同志才知道,不仅要付钱,而且比我们大食堂同类菜还稍贵一些,因为菜肴较精致(家住“海”里的中央领导,伙食自备者例外)。有位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按级别规定可以吃“小灶”,可他嫌价钱贵,还是跟我们一起吃大食堂。

我在的那些年,粮食供应还实行粮票制,每人每月30斤,分米(吃米粥米饭用)、面(吃面条馒头用)和粮(吃杂粮制品如窝窝头用)三种,与北京市民一个样。这让我这个吃惯米饭的江南人有点为难。好在多数北方同志爱吃面食,我就用面票换他们的米票。开始,我们在中南海北区的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大食堂用餐,该食堂以国务院机关系统的干部为主。那里的小菜如花生米、黄豆、萝卜头、咸菜等特别多,而且价格便宜,几分钱就可以买一碟(据说,这是8341部队垦荒种植的副产品)。每餐主食品类很多,有米饭,有面条,有稀粥,有馒头,还有做成小金字塔那样的窝窝头等。开始,我误将北京的馒头当作上海的包子,不知道它是实心的,中间没馅,也不像上海松松软软的刀切白面包,咬上去硬巴巴、干叽叽的。爱吃的人说,这东西好,慢慢嚼,能嚼出香味、甜味来,可我怎么也吃不惯。有天中午,我买了两个,结果一个也没吃完。被当代人誉为“绿色健康食品”的窝窝头,那时人们视其为“下等粗粮”,我竟错失口福,五年内未吃过一个。

去国务院食堂用餐,要走很长一段路。进入北区时还要过一个岗哨,需出示工作证。

后来,中办秘书局办了一个食堂,中南海南区的人就可就近用餐了。但由于食堂较小,吃饭的人多,用餐时常常出现排长队现象,菜的花色品种也较单调。为了改进食堂工作,让大家吃得好,吃得满意,一度曾把农村“大包干”的办法搬进中南海,机关食堂也实行“包干制”。结果也真是“一包就灵”,菜的花样多了,清洁卫生好了,但普遍反映:价格贵了。

喝茶水要交钱

开会免费供应茶水(上海人把喝白开水也叫喝茶,这里指喝放茶叶的水),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可是在中南海则不然。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是在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当服务员为各与会代表轮流倒开水时发现有人从口袋里掏出两毛钱来,服务员收下钱后从包包里掏出一小包茶叶,打开后放进杯子,再倒开水;有的人茶瘾重,要两包茶,那就给四毛钱。无论职位多高的领导都一视同仁,不交钱就不给茶叶,只能喝白开水,无一例外。有一次,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为准备一篇妇女工作会上的讲话稿,找全国妇联的几位领导和我们研究室的几位同志到勤政殿开会。在一个会议室里,桌上放着热水瓶和茶杯,还有一包包茶叶,要喝水、要茶叶都自己来。妇联的一位领导取了一包茶叶又倒了一杯水,可摸遍身上口袋,怎么也掏不出两毛钱来,显得有点尴尬,直至坐在旁边的康克清大姐为她代付后才了事。

至于抽烟,那更需自备,绝无公烟可享。

这喝水交钱、抽烟自备的做法,是“三年困难”时期,由周恩来倡导,刘少奇赞同、支持,最后正式确立的一条“铁规”,一直延续下来,谁也不敢违背。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足为道的“小事一桩”,然而却从细微处见精神,那种公私分明、不贪不占、不搞特权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发扬光大的。

娱乐生活就是看电影

中南海的娱乐生活比较枯燥、单调。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有周末舞会,一些工作人员可以和中央领导一起翩翩起舞。舞会地址是颐年堂西侧的春藕斋(前后有种莲藕的水池),那片宽广、平滑的场地,原是清皇帝的戏台。那时,作为一种健身活动,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主要领导都参加过,每次舞会都有香烟、糖果之类的东西招待。直至因天灾人祸造成的“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说:老百姓连肚皮都吃不饱,我们还在跳舞,能高兴得起来吗?!于是持续了十来年的周末舞会被取消了。

我在的那几年里,除了在周末难得有机会放一两场电影外,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放电影的地方一般在“西楼”,原本是一个大餐厅,后因一个重要会议而闻名遐迩。1962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这里开会,为纠正“大跃进”时期搞“一大二公”的错误做法,提出了“三自一包”(即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的农村经济政策。这一被载入史册的“西楼会议”,“文革”中成了刘少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状。

放电影是在这座小楼的底层—— 一个能容纳百多人的会议室。我曾见到过的有如胡耀邦、薄一波、胡乔木、卓琳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可从未见过小平同志来看过。中央领导同志看电影,没有特殊照顾的座位,像普通工作人员一样,哪儿有空就坐哪儿,也不需要中间保持距离,如果见到哪位熟悉的同志打个招呼就是,给人一种完全平等的感觉。后来,在国务院新建的小礼堂里也放过电影,那里的条件要好得多,我曾去看过一两次。那时放映的电影多为英美片、香港片和大陆拍摄的新片。

有一次,放映一个原版美国片,请唐闻生为大家翻译。我的座位离她很近,见她边全神贯注地看着银幕,边从容地用汉语做翻译。令人吃惊的是,她的翻译几乎与电影故事中的人物说话同步进行。我第一次目睹了这位“才貌双全”的女性,这位毛主席的英语教师和最佳“英语翻译”的风采。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钱中南海食堂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中南海的深情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交钱“晋级”徒有虚名
交钱
一大学副教授竟做起了挂科费的生意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