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2014-10-21董鹏刘涛
董鹏+刘涛
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育人”内涵的再辨析
尽管目前学界对高校“管理育人”的表述不一,但基本认识较为一致,可归纳为:管理育人是高校管理部门及其人员把育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通过校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活动,借助于制度、教师、环境、榜样等对管理对象的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品质产生影响,使之趋向于学校既定德育目标的过程。
1.管理育人是“全员参与”的育德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高校对管理育人内涵的认识不到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停留在探索完善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工作系统的管理、服务育人阶段,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行政管理、学术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三者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不清,把学校管理实际上变成了以行政事务管理为中心,忽略了“育人”,还没有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
主要表现为:承担着繁重的学校日常工作、在高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党务行政职能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无论从观念还是行动上都没有主动履行管理育人的职能,非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观念陈旧,认为育人只是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任课教师们的事,与己无关,自己只要完成好领导交办的“任务”即可,进行学校事务管理时仍单纯按上级“命令”办事,很少思考其管理行为对育人的影响,行事作风带有明显行政化色彩,个别管理人员的一些不当管理方式和行为举动甚至无异于给大学生上着生动的反面思想政治教育课。同时,还有一些做学生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把更多精力放到学生的日常事务性管理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或无暇顾及,造成一些学校管理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这样就很难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纵观古今中外,“德”乃人才的首要标准。“管理育人”所“育”正是人之“德”。“育有德之才”应是高校管理的内在要求、出发点和归宿。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育人应坚持以人为本,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管理者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
2.管理育人是范围广泛的系统工程
管理育人作为“三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教书育人对学生德育产生的直接作用、服务育人的有限作用不同的是,高校管理育人具有间接性、全方位性、渗透性的特点。管理育人主要是通过制度、人、环境对学生产生间接影响,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管理只是冰山一角,“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思想行为表现、管理导向以及管理成果的物化形态都会对人构成德育影响”;管理范围不仅是全体学生,也包括管理人员自身、教师和校内其他职工,不仅针对作为个体的人,而且涉及党/团组织、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个部门和方面,因此,管理育人的范围更广、平衡性要求更强,对引导和推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各项管理工作相融合上,坚持分层管理、分类指导。
由于目前高校管理实施校院两级管理,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一般相应地分为校、院、系/学科部三层管理,即学校党政管理部门、学院党政管理部门、系/学科部管理人员三层管理。第一层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统筹、组织、协调;第二层负责院级任务的分解、布置、实施;第三层按照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并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在实际工作中,第三层的管理育人压力很大,可谓“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因此,应积极扩大第三层的管理育人力量。
目前高校的学生层次类型也较为多样,包括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以及非全日制学生、继续教育学生和短期语言生等。特别是留学生,有的学校将留学生纳入全校学生管理系统,有的学校则专门为留学生设立管理机构,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大多数高校将留学生当成外宾看待,对国内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也难以约束外国学生。其实,从“育人”角度来看,对留学生也应在教学、研究、生活等方面尽量“趋同”管理,对留学生的管理规范不仅包括法律上规定的居留制度、卫生免疫制度等,更应包括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奖学金管理制度、奖惩制度、住宿管理制度等。此外,随着高校办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应有专门的导师负责留学生的心理辅导,以及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
高校加强“管理育人”的有效途径
1.积极建立育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可以于无形中影响人、涵养人,管理文化主要通过管理制度和管理者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管理文化的管理者,其素质、形象、行为会影响大学生,承载了管理文化内涵的管理制度等载体,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引导。
首先,完善管理育人机制。通过成立诸如大学生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的议事协调机构,整合育人资源,不断完善管理育人的规范机制和激励机制。其次,制定相关管理育人制度。高校要重视制度建设的基础作用,在健全与学生直接有关的学生行为、学籍、奖惩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职工管理育人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具体育人职责和要求,并与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相挂钩,进一步增强管理育人的科学化程度。第三,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充分发挥制度、人、环境的管理育人作用,积极调动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管理育人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
2.提升管理人员的育人素质
管理人员和教师一样,在管理工作中,要弘扬“爱岗敬业、奉献育人、务实求真、协同奋进”的师德规范,不断提升育人素质,深入了解学生,做好管理服务育人工作。
①加强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德”是涵盖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是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德”乃为师之魂,立学之魂,育人之魂。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高等学校,应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素养、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管理人员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注意仪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提升掌握知识的能力。管理人员也应转变观念,一切从育人出发,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创新管理工作方式,注意“为人师表”,带头遵章守纪,树立良好榜样,提升管理育人水平。endprint
②提高培训力度和入职条件。由于高校中从事管理的人员素质、水平不一,有些年纪较大的管理人员只接受过专科教育,自己的能力有限,对现在的大学生不了解,且长期做行政工作,按经验办事,不能适应高校管理育人的要求,高校对他们应多渠道、多方法进行管理知识培训;对那些学历较高但没有教育学背景或学生工作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要通过岗前和岗位培训,不断鼓励他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提高育人能力。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对行政人员的引入采取提高门槛的做法,很少直接安排那些不合要求的“引进人才”家属到学校行政岗位工作,对于行政人员的入职标准也提升到至少本科毕业,一些“985”的高校,新招聘的学生工作辅导员均要求硕士甚至博士学历。
③引导管理人员增强“全员育人”意识。管理人员是专职辅导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之外的一支重要育人力量,除了要加强对管理人员育人能力的培养、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外,高校还可制定政策,吸纳优秀辅导员进入党政管理队伍,鼓励优秀管理人员兼任辅导员,促进管理人员队伍育人水平的提升;开展党政管理人员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增强管理工作者的“全员育人”意识。
3.搭建多样化的管理育人平台
高校的管理育人工作应注重利用管理的间接性、渗透性特点,搭建各种平台。例如,管理者可通过设立师生沟通的网上信箱、BBS论坛、微博等方式答疑解惑,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也可适时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讲座以及师生联谊活动拉近管理者与学生的距离;探索建立让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在各种涉及学生利益的制度出台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制定制度的讨论中。此外,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高校可鼓励更多的管理人员利用专业特长,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的各种社团及集体活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里克·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中提出:“在这样一个人们对社会道德行为标准表示普遍关注和不满的时代里,我们的教育机构更应义不容辞地运用他们的特殊地位来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道德问题,加强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高校应根据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使管理工作回归其育人本质,成为“育人的管理”,动员和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行动起来,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发挥各项管理工作的育人作用,并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良性互动,发挥整体的育人功效,不断完善全员育人的实践格局,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质的养成环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