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4-10-21杨利香吕春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学分课程体系人文

杨利香+吕春艳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我国各层次、各阶段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则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偏弱,在高职院校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如何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本文试图以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人文素质教育及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具体指的是人文层面的发展水平或具有的品质,这种品质涉及知识、思想、情感、意志以及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在内的概念,一般通过个人的气质、修养以及人格等表现出来。人文素质的内容体现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方法等四点,四者有机联系成一个整体,缺了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丰富人文知识、强化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情感、意志以及理性等方面的关系,而借助知识讲解、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促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向教育对象的人格、修养以及气质转化,并最终将其内化为稳定的品质。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自身教育,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类社会文化智慧予以了解和继承,并在后天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弘扬,在自己主观思想及外在形象上予以展示。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

课程体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该课程体系的目标是什么?二是为达到课程体系目标应该选择一些什么课程内容?三是如何使这些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组合?这三个方面也就是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

二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体育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薄弱,有其历史原因。在我国,体育类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体校升格而成。在举国体制下,这一类学校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为了切实解决运动员、退役运动员的学历和就业问题,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阶段,这类学校陆陆续续从中专升格为高职高专,开始创办全日制的大专层次高校,担负着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体育人才的重任。这类学校其前身的教育重点是竞技体育,而不是文化教育。升格大专之后,虽然提出竞技体育与文化教育并重,但近几年投入和建设的重点是办学思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在高职教育管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等方面都还不太成熟和完善,还没来得及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和建设,使其系统化、常规化。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其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就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课程设置来看,因人设课,轻重不一,稳定性不足。这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选修课中很突出。学院往往人文类课程师资非常有限,所以有的学科可以开出几门课程,有的学科又存在空白;或者有的老师如果课时充足就不开选修课,课时不充足就开选修课,没有稳定性。

第二,从授课效果来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有学分要求,但是必修课有章可循,而选修课往往无章可循,对教师和学生的监督和评估随意性很大。由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要选满多少学分才能毕业,于是学生抱着凑学分的心态选择那些容易过关的课程,而不是为了真正满足自己对人文知识、精神的欲望。

第三,体育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受到很大的限制。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在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除了国家规定的一些公共必修课之外,各专业都试图压缩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甚至提出有的公共课程没必要开设,对学生无益。例如,“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类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但有的学校并不开设或者只开设一门而已。其实体育高职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基本常识的了解少得可怜,其写作水平、表达能力情况堪忧,给人的感觉真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2构建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对策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一载体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可以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结合体育高职的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我们不妨从“三个二”入手构建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即“建立两个分支,突出两个特点,落实两个工作”。

(1)建立两个分支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是一种非专业学习,这些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弥补或者减少学生因为专业学习而可能带来的在知识、能力、思维和方法上的局限。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体育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分支:技能型课程和知识型课程。

这里的技能型课程不是指专业技能,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说、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育高职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体育行业的工作不同于一些工科类的专业学生,他们直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因此加强这方面能力素质的训练非常有必要,而这方面的水平又恰恰是他们的短板。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技能型课程还是比较多,主要有外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等等,有的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

知识型课程主要是指构成人文知识体系的一些基本学科的课程。在高职教育中,我们虽然不能以应用于本科、研究生的学科来开展教学,但是实际上也不能脱离其学科的本质、内容、特点,只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切合高职的特点和要求。知识型课程应该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谈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机制等方面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对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学习和思考。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包括文、史、哲类的课程、心理学、教育学、“两课”等,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观察、认识和解释。以上两者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囊括了“人”以外和“人”以内的知识,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在体育高职,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仅有心理学、“两课”,而自然科学的课程更少。从实际情况来分析,体育高职开设这些知识型的课程是存在一定困难的。首先是师资有限,体育高职的规模不大,相应的教师量少,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更少。其次这些知识型的课程需要“静”的学习,而我们的学生来自“动”的体育,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学习起来力不从心,没有效果。另外,这些课程产生的效应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当前我国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功利化导致这些课程成了阳春白雪,有的课程本科院校可以成为香饽饽,而在体育高职往往遭遇滑铁卢,例如数学课、文学欣赏课。endprint

这两个分支的课程可以是必修课和选修课。我们还可以在这两个分支之下建立一些课程模块。例如,思德模块课程、语言模块课程、欣赏模块课程、职业素养模块课程、科学工具模块课程、身心健康模块课程、管理模块课程、文史哲模块课程。这些模块中,有的课程明显的偏重于技能型,有的明显偏重于知识型,有的可以设置成选修课,有的可以设置成必修课。我们可以固定模块、半固定具体课程(除必修课),应该注意各模块的课程数量均衡。

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示体育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突出两个特点

在体育高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例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等等;掌握一定的人文方法,例如体验法、思辨法;理解人文思想,了解我们民族的、地方的、甚至是世界的文化成果的精髓、文化物产的意义等等;遵循人文精神,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自身与外界人的各种关系。要让学生在以上四个方面都有所学、有所成,我们单纯有了这课程体系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和体育高职的特点来具体实施。因此我们在教育实施过程要做到“突出两个特点”,即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彰显体育本色。

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就是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的教育应该要围绕“高”和“职”两个字展开,“高”应该是学生的知识、技术含金量高;“职”就是要面向职业所需,为职业所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同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体育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这一教育理念和目标。这是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课程模块的设置上要贴近职业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实用、够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多设置职业的情景、氛围或任务等等。目前,我们高职大力提倡和实践的行动导向法就是一种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实践这种方法。

彰显体育本色。充分宣扬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可以说是这类院校有别于其他类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是体育高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体育精神,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勇敢、坚强、智慧、不言败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它鼓励人们勇敢向前,不畏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是体育运动在精神层面的最高产物。能够展示出人类的高贵品质,同时又符合社会大众主流观念的积极意识,都属于体育精神范畴。体育文化,就是人类在开展社会活动及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生活方式、身体活动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物质及精神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文化是人类身体教育智慧及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那么,体育高职的这种特点如何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呢?

一方面,用“体育事迹”鼓舞学生。在体育界,有很多名人,他们的辉煌成绩是用汗水、泪水铸就而成。这种名人效应,符合年轻学子的心理需求,而这些名人事迹的传播就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传递。一方面,用“体育知识”武装学生。这里的“体育知识”主要指那些文化类的课程,例如体育的历史、各种体育赛事、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等的知识。另外,用“体育技能”锻炼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勇于参加到实践中去。技能竞赛激发学生追求体育技能的精益求精;参与体育赛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体育对生活的影响,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这些都是体育精神的强化和体育人文的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以上三个方面有的可以用课程的形式划入必修或者选修,有的可以用讲座的形式来开展,有的可以用活动、竞赛、实践等的形式来开展。以讲座、活动、竞赛、实践等形式来开展的,必须有学分奖励、学分认定或学分互换的制度来保障,才能够说是真正纳入到了课程体系中。

(3)落实两个工作

前面谈过,构建课程体系要有效组合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还必须落实两个工作,才能构建好体育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项工作是人文素质教育向人才培养方案融合。高职教育的学制是3~5年,实际上,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往往只有2年,时间很短,要开设的课程很多,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扩大的空间很小,不妨采取向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方法。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上不一定要单独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这样的板块,具体课程可以安排在公共基础课中和专业课程中,可以在必修课中出现,也可以在选修课中出现。我们可以优化已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一是建立学分上的灵活机制,即可以实施上面所提及的学分奖励、学分认定等制度,让学生合理合法的取得非课堂形式的学分,而这一部分学分往往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参加、多学习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和知识,可以说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

第二项工作就是规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管理。目前,体育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多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课和公选课中,这也带来了管理上的便利,但是这种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尤其是公选课的管理。体育高职一般招生规模不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不充足,带来了公选课选课制度、选课数量等方面的局限和管理上的随意性。我们这些课程的管理具体应该包括增强课程的稳定性,制定课程标准,加强课堂管理,关注教学效果等等事项。

第三,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这一方面的管理有不便之处,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我们要争取学院层面进一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能够提出要求,促成各方面达成共识。我们更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开展课程的讨论,让专业教师认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小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3]潘桂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实践[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1).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分课程体系人文
人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