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俄罗斯高校教师培养方案及启示
2014-10-21胡明卡尔瑙赫·N·V
胡明+卡尔瑙赫·N·V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形成及发展
俄罗斯第一所高等学校建立于1632年,称为基辅莫吉廖夫学院。是17、18世纪俄国西南部和南部的最大教育中心,以后在俄国建立起来的许多高等学校都是在它的影响下,仿照它的模式建立的。这所学校培养了许多支持彼得一世改革维新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于1687年在莫斯科成立的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也是仿效基辅莫吉廖夫学院的模式建立的。该学院讲授当时西欧高等学校开设的一般科目,成为传播西欧文化的中心。到18世纪末,该学院学生已由开办的100人增加到1600人。
随着科学的发展,俄国从17世纪开始建立实验室,大学也提出了科学的科研自由原则。同时在俄国建立了首批科学院。1725年彼得堡建立了科学院,内设有大学和中学。这所科学院大学是俄国的第一所综合大学,该校教学计划规定:第一年全部课程为必修课,包括各个方面的课程;第二年学生主要上专业课;第三年每个学生才由固定的一个导师指导,集中学一门课程。1755年,莫斯科大学创立。该大学共分3个系,即哲学系、法律系和医学系,从此政府规定,一切综合大学均设立3个系。直至1863年,政府颁布的大学课程才重新规定大学可设4个系,即历史文学系,数理学系、法律系、医学系。由于工业、商业、航海业等的发展,高等工科教育在俄国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出现了独立的工科学院和专业学院。早在1701年,莫斯科就建立了数学和航海科学学院,1715年彼得堡也建立了海洋学院,但俄国教育史上确认的第一所高等工科学校是1773年在彼得堡建立的矿业学校。至19世纪下半叶,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急速发展时期,高等工科教育因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895年全俄有11所高等工科学校,还建立了新型的高等工科学校———多科性工学院,培养具有实用知识的专家。
苏联大学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即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苏联把本科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把低于本科生教育、高于一般中等教育规划中等专业教育范畴。本科生教育培养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也就是大学的第一级水平教育的培养目标。关于第二级水平,也就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很少见到确切的提法,只有一些一般性的提法,如“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科学部门的学术成就,有广阔的科学眼界和文化眼界”、“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才能和探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迫切科学课题的能力”等。毫无疑问,这种人是在某一领域得到进一步深造高级专业人才,他们需要获得两个学位中的第一个学位,即副博士学位。在苏联更高一级的博士学位,是不包括在高等教育的结构范围内的。
俄罗斯第一所大学是从18世纪开始的,创建高校教师师资培养体系是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直至现在它仍然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教师师资培养体系应当符合欧洲标准,同时应当结合到本国自身的传统因素。
遗憾的是,19世纪培养“俄罗斯教授”过程中形成的很多传统在20世纪的前25年就已经失去了。因此,有必要阐明19世纪俄罗斯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体系的创建历史中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
二如何培养大学教授
随着19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开办新型大学,如何在短期内培养教授及教师成为尖锐的问题。由于本国学术人才数量的匮乏,各个大学不得不从外国大学里邀请教授来俄罗斯授课,并要求一位教授负责多门课程或者多个年级的授课,而这些课程往往彼此无关,各个大学不得不招聘普通教育中学的教师及未经过高等学校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大学授课。
大学吸取公派大学毕业生去外国实践的经验,作为培养本国高校教师的方法。在欧洲大学里,未来的本国教授们掌握欧洲的新科学,文化及传统,从著名教授那里学会教课方法与方式,然后努力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俄罗斯大学的实际教学中。
人才的急缺造成1804年必须设立彼得堡师范大学,它不仅培养普通教育中学教师,而且也培养教授。这所大学培养了大量的俄罗斯高校教师。它的毕业生中包括Д·И·门捷列夫,Н.А.杜勃罗留波夫及其他著名教育家。
从师范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中挑选出12名最有天赋的学生派往国外进修,并将他们培养成为教授。对每一位留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规定他们应当在国外哪所大学学习多久。[3]
为保证大学的师资力量,在1804~1834年期间,大学里开办了三年制的师范学院教育。这些师范学院不专门挑选生源:听课的学员可以同时成为大学生。在大学课堂上,他们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接受普通科学教育,在师范学院他们接受职业师范教育。在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采用各种培养高校教师的方案,但是他们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如何快速彻底满足大学对教授及教师数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创办杰尔普特大学教授学院
俄罗斯大学培养学术师范人才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是1828年创办了杰尔普特大学教授学院,它是那时的科学文化中心,其地位不亚于西欧的很多大学。该学院共为俄罗斯大学培训了2期毕业生,共计包括24位教授(20位博士与4位硕士)。
为俄罗斯大学专门培养教授的新模式最早是由尼古拉一世奠定的:“教授是应当被尊敬的,但是他们的人数不多,没有继承者;应当培养教授,为此应当挑选20名最好的大学生派往杰尔普特大学学习两年,然后去柏林或者巴黎学习,不仅需要派学生去学习,而且称职的学校领导也应当去学习两年。”[4]
被推荐去教授学院学习并且本人同意的候选学生通过了在自己学校的测试。他们将面对各科课程的考试。候选学生应当具备所学专业“足够的知识”,并掌握外语:拉丁语,法语,德语(哲学系学生还应当掌握希腊语)。
下一阶段是参加彼得堡科学院的考试。第一批共挑选了20名候选学生:С·库托尔加,М·库托尔加,П·科尔努赫-托洛茨基,В·拉普申,И·希霍夫斯基,П·科捷利尼科夫,А·奇维列夫,И·伊万诺夫斯基,Ф·伊诺泽姆采夫,А·菲洛马菲茨基,П·什拉姆科夫,Г·索科利斯基,Н·皮罗戈夫,Н·斯坎多夫斯基,М·卢宁,Д·克留科夫,А·瓦利茨基,П·列德金,П·什克利亚列夫斯基,А·穆赫林斯基。endprint
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由教授导师对学员进行强化培训,根据其具备的能力制定单独的教育计划。
在学院采取各种独立的工作形式:编写提纲及书评,撰写专题论文或者专题报告。学员尝试练习翻译古老的语言,写作文———以德语和拉丁语对研究题目进行论述。学员的这些工作需要在专门课堂上进行答辩,讨论。此类独立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学员进行常规的科学研究工作。学院广泛使用诸如公开学术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这些课程后,未来的教师们确信:他们对自己研究题目仍然所知甚少,还应当擅于将知识传给学生,并掌握“特殊的口才”。
总结第一学期上半年的工作,学院院长通知督学:“几乎所有教授学院的学生均理解并感到自己学有所用,因此勤奋学习”。[1]并提供每位学员掌握所学课程、发展职业技能的成绩报告。
近年来,教授学院培养的学员必须通过考试,进行论文答辩,在考试委员会委员们面前当面试讲。试讲通过后,校长在给督学的报告中指出:教授学院的毕业生“强烈渴望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
通过各种考试后,第一批毕业生被派往国外留学两年。了解世界实际情况,可以充实年轻俄罗斯学者的知识,但是主要是分析外国大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交往和全新的教育风格。
回国后,毕业生被分配到俄罗斯的大学中。第一批学员毕业后,教授学院于1833年进行第二次选拔,学员(共计6人)于1838年毕业。为进行教学活动,教授学院的两批毕业生进入以下大学工作:杰尔普特大学,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喀山大学,基辅大学(圣弗拉基米尔大学)。
尼古拉一世设定的教授学院目标顺利地完成:其结果是为俄罗斯大学培养了24名教师。
教授学院形成的研究氛围在学员国外进修阶段得以加强,与杰出学者之间建立的私人联系等,这一切均帮助教授学院毕业生在40~50年代取得了科技界的绝对权威,19世纪俄罗斯高校教师的新教学方式体现了学者与教育工作者的品质。每个教授具有自己的“教课学校”、自己的风格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
总之,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随着俄国进入市场经济,大学教育也进行了深入改革,主要内容是:大学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树立大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改变专业化培养模式;进行学科改造,增设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和跨学科;进一步加速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实现教学的集约化、教学信息的最优化;改进教学方法等,以适应世界大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俄罗斯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全欧标准的逐步过渡,这符合信息时代和世界市场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也要求高校教师改变所发挥的作用。教师应当具备全欧洲水平的竞争力。该要求与19世纪上半叶俄国大学的目标保持一致。因此,必须关注现有的俄国师范教育经验。
俄国的大学教育对于我国的大学教育有很大影响,早在清末民初,俄国就在我国建有学校,并派学生到北京大学听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建立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并派出留学生到前苏联大学深造。尤其是十月革命以后前苏联的大学教育对于我国现代的大学教育影响巨大。直到今天我国的大学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前苏联的专家化教育模式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迅速培养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极不适应,成为大学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前苏联解体后,其高等教育也受到了影响。近年来,随着俄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得到恢复,我国与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交往日益频繁。学习前苏联大学教育的得与失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