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山的见证
2014-10-21李晓敏
李晓敏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简称中船重工七○二所),是我国从事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科研单位,也是我国唯一的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和振动噪声性能研究的综合性试验研究基地。60多年来,除了大量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外,该所还成功研制了以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掠海地效翼船、小水线面双体船、援潜救生装备、水环境治理装备、船用推进器等为代表的系列先进产品,自1978年以来共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近6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近400项,为我国国防建设和造船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七○二所从诞生至今,在一个甲子有余的岁月长河中,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演绎出了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的传奇故事。
七○二所是一个怎样的团队,又有着怎样的团队文化精神,打开七○二所这部沉甸甸的厚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
追梦“海洋强国”的弄潮儿
建国后的30年是中国奠定现代工业化基础的时代,也是七○二所奠定船舶先进技术I开究基础的时代。
七○二所应新中国国防和造船工业的需要于1951年而生。这里藏龙卧虎,云集着一群有大思想、大眼界、大胸怀、大情感的科学家,以及一代又一代奋斗不息的科研人。60多年来,他们默默地为祖国昌盛海运、富饶海疆、强大海防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为船为海为国防的求索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不朽篇章。这里有着一代代海洋装备拓荒人留传下来的科研理念以及—大批先进的科学实验设施。
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七○二所走过了艰难的初创时期。1966年,一座长474米、最大宽度14米、水深7米的大型船模拖曳深水池在无锡建成,七○二所的总部由上海迁到了无锡。
20世纪60年代,军品任务增加,七○二所从船舶快速性向船舶耐波性理论和试验技术的研究拓展。时任所长方文均带领一批年轻科技人员,从船舶耐波性的基本理论入手,结合产品任务的课题,深入开展了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及模拟试验、测量技术的研究。70年代后期,国际造船界和水利界对空泡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股热潮。七○二所迅速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共同申请科学基金,先后开展了空化核、空化效应、不定常空泡流、空泡尺度效应、空泡剥蚀、空泡射流的工业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了发展我国船舶结构和船用设备的抗水下与空中爆炸的关键技术,七○二所在抗爆抗冲击领域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海军装备建设做出了贡献。
多年来,七○二所积极追踪世界一流船舶科技,大力加强船舶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在预先研究、测试技术、试验验证、技术服务、新船型开发与新型海洋装备设计等诸多方面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近600项,拥有专利2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0多项。
经历了60多年岁月和风雨洗礼的七○二所已今非昔比。太湖之滨的龙王山下,一座座巨大的科研设施盘郁屹立。深水拖曳水池,旋臂水池,耐波性水池,减压拖曳水池,空泡循环水槽,大型结构强度实验室,大型耐压结构实验室,振动、噪声、冲击实验室,大型深水综合水池等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近30座国际一流试验设施,组成了实力雄厚的船舶研究试验基地,并建有两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检测中心,一个国家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和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整体规模和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已经成为国际船舶界两大学术组织——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国际船舶结构会议(ISSC)的重要成员单位。
60多年的创业和发展,七O二所还造就了_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七○二所先后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1人、“万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2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5名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名。现有四个硕士学科点、两个博士学科点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迈向科技产业化的新征程
1978年以后,我国造船界一边经历着市场的洗礼,一边走上了国际舞台。七。二所也在这一大潮中开创了船舶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体制改革中走向市场,于惊涛拍岸里实现了浴火重生;在对外开放中走向世界,于高端视野里登顶国际。七○二所人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传统的体制机制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新型发展模式和机制。作为全所产业投资平台,东方船研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并相继成立东方海事公司、东方高性能船艇公司、东方长风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东方生态清淤工程有限公司等子公司,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产业化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七○二所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主产业化”的双自发展之路,形成了七大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的系列捞藻船为我国水环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主研发的生态清淤及快速固化处置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河道、湖泊及重金属污染水域的同步清淤固化,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自主研发制造的岩棉生产线设备已国内领跑,并打进国际市场。游艇工程中心开发了_一系列国内知名绿色游船。蓝藻打捞、河湖清淤、岩棉节能材料、太阳能游船、绿色船舶等一系列绿色节能技术与产品充分诠释了七。二所主动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该所还先后成功开发了高性能船艇、全回转推进装置、观光潜水器、水下滑翔机、单人常压潜水装具、小型水下自治式机器人、水上游乐设备、钢轨探伤小车、电站空预器漏风控制系统、空预器火灾监测系统等,走出了_一条科研上台阶、产品上档次的创新发展之路。向造船强国进军的新长征
从21世纪初开始,全球船舶工业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的形势喜人,七○二所科研人认识到,他们责无旁贷地要在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让耗能更低、跑得更快的船舶更多、更远地在世界各个海域航行,七○二所的科研人员马不停蹄地进行有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船舶研究,他们开始了向造船强国进军的新长征。
船舶水动力节能装置研发是七。二所直面“绿色风暴”、展开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场典型“战役”。在继承数十年理论计算与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基础上,七。二所组织骨干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突破船舶水动力节能装置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并在节能装置优化设计、CFD性能预报、模型试验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开创性地将节能装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直接应用的实物产品。目前已构建集船型优化、节能装置设计、CFD性能预报、模型试验、节能产品加工、实船验证于一体的产品研发体系,先后针对5万吨级、6万吨级、8万吨级散货船,32万吨VLCC、集装箱船等多个船型开发了节能装置。短短2年内已售出消涡鳍产品150余套,前置预旋导轮等导管类节能装置产品50余套,且交付应用的节能装置产品实船节能效果显著,如为5.7万吨散货船研制的前置预旋导轮+消涡鳍的组合节能装置产品经实船验证可以节能10%。
此外,七○二所研制的高效螺旋桨的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设计的螺旋桨已安装在千余艘船上,占据国内大型民船螺旋桨设计市场的50%。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由七○二所设计的中国第一艘将太阳能动力及太阳翼装置运用于船舶推进及控制的新能源船舶——“尚德国盛号”在上海黄浦江畔起航,于上海世博会期间展示了中国的节能环保理念。该船首次引入太阳能电力混合动力系统,实现了节能、减排、降噪的目的。可以预见,在以七○二所为代表的船研人的共同努力下,耗能更低、跑得更快的船舶将越来越多地航行在世界各个海域。
2013年,中船重工七○二所获颁中国船级社(CCS)首份EEDI试验机构资格认可证书,CCS可以依据七○二所出具的EEDI验证报告认可检验船舶所能达到的能不能效设计指数(Attained EEDI)值并颁发证书,还可依据相关规定授予相应登记的绿色船舶标志。
首份EEDI试验机构资格认可证书的获得,是七。二所在发展绿色船舶技术方面取得的又一显著成果。早在2009年起,七○二所就开展应对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新公约、新规范的前瞻性研究,至今取得了EEDI验证与评估软件开发与服务网站创建、fw计算方法和导则等一系列突出成果,为帮助我国在IMO谈判中争取话语权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七○二所还瞄准船舶节能减排市场,大力发展绿色船舶技术,不断研究新方法、新概念,推出节能新船型,将在中国向造船强国进军的长征路上不断树立新的里程碑。
向深海进发的历史重任
2013年12月19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研究员、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5月17日,蛟龙号海试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集体”荣誉称号,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叶聪等同志被授予“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并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2013年12月12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团队荣获“2013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创新奖”。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所长翁震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和潜航员叶聪作为团队代表,接受了“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和刘旺为他们颁发的奖杯……
这一切,是对七○二所人肩负起向深海进发的历史重任的褒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技创新,对七○二所而言,不仅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历史的传承。正是一代又一代七○二所科研人夙志接力,从创业之初的举步维艰到现在的步履矫健,在一次次改革探索中筑起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七○二所科研人意识到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为进一步探索深海空间,七○二所以无畏的勇气深入海底。七○二所作为海洋工程和船舶技术的领头人,立足于国家需要,早就将目光转向了深海装备技术研究。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潜水器技术开始进入跟踪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期。当时中船重工七○二所凭借在深海装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先后和国内相关单位一起研制出潜深300米的单人常压潜水器和双功能常压潜水器、600米重型水下机器人、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等装备。当年这些装备研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为后来“蛟龙号”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以来,七○二所在深海潜水器领域又取得一系列成果,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蛟龙”号潜水器。2002年6fl,由七○二所牵头,“7000米载人潜水器”被科技部列为“863”计划和“十二五”期间重大专项,我国打响了_一场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它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成功到达了7062.68米,全世界为之惊叹!从立项到深海7000米,七○二所经历过了10年时间。中国深海载人潜水技术的设计者和海试者们让这条“中国龙”从“浅蓝”游向“深蓝”,把中国人的海洋科学梦推向了纵深。从此,“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芑南,这位“蛟龙”号的总设计师,这位研制“蛟龙”号潜水器首屈一指的功臣,在人生夕阳时,适逢其时地圆了自己的梦。2002年6月,蛟龙号立项时总设计师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和著名专家,徐芑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主持与创建了我国最大深海模拟试验设备群和潜水器耐压壳稳性试验技术。在80年代,他创造性地为我国自行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他为我国深潜技术,载人、无人多种潜水器设计、建造、应用以及海洋和深潜器工程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蛟龙”号立项之时,我国曾研制过的载人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深。从600米到7000米,这是一道很难跨越的天堑。为了跨越这道天堑,徐芑南带领着由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声学所,以及会同负责水面支持系统和母船改造的中船重工集团七○一所等国内近百家科研机构精英组成的攻关团队,开始了“蛟龙号”攻坚克难的研制之路,这一做就是十年……
徐芑南为“蛟龙”号倾注心血,鞠躬尽瘁,不仅做好顶层设计还带起了一支宝贵的人才队伍。项目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科研小组各负其责,虚心学习求教,相互交流启发,克服各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7000米深海装备研制,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又踏实,每一步都向着中国载人深潜的希望与未来迈进。
的确,建立起一支精诚合作、奋力攻坚的团队,为中国的载人深潜事业夯实了人才基础,这也是徐芑南最自豪的事情。回想起研制“蛟龙号”的那些日子,他感慨地说:“全靠团队精神,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能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徐芑南院士在有生之年续写了自己的“深潜传奇”,成就了事业的深度和人生的高度,他是幸运的。77岁的他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给七○二所科研人带来了新的喜悦和自豪。
在这个有着雄厚实力的科研所里,科研人员始终本着“严谨务实、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作风,以创建世界—流船舶及海洋工程科学研究中心为目标,众志成城,凝聚正能量,在新一轮全球高科技竞赛中不断协同创新、攻坚克难,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铸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支撑他们的信念,靠的就是“团结拼搏、创新奉献”的团队精神!
奏响新的蓝色畅想曲
“一座基地盘郁屹立,几代少年白发于兹”。在63年的风雨兼程中,七○二所在人间正道上走过了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在近20多年的产业化征程中,七○二所在船艇、深海装备、机械制造、船用配套、软件、环保及检测与咨询7个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正朝着未来10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全速进发。而今,七○二所已成为我国从事船舶、水下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振动与噪声等专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科研中心。七。二所的创新发展之旅,正如其所徽演绎的那样: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英文缩写“CSSRC”、船体剖面及海洋造型组成,以蓝、白两色作为基本色调,蓝色象征海洋,徽图的棱形象征现代化的水池,整个图案的寓意显示着七○二所立足船舶试验基地、发展船舶高科技、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以及乘风破浪、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60多年来,在历届领导的精心培育和全体员工的精神、意识、行为、习惯、个性等诸多人文因素的滋养下,七○二所形成了以优秀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和人文文化为外延的先进文化体系,多次蝉联江苏省文明单位、无锡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的曙光已经升起,新的蓝色畅想曲已经在龙王山麓奏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厚积薄发的七。二所将不辱使命,在稳中求进中扬帆奋进,不断激发科技正能量,将光荣与梦想刻写在新的年轮上,向世人继续讲述着追逐“海洋强国梦”的中国故事……
钟灵毓秀的龙王山,见证了七。二所在艰难中启航并历经拼搏的辉煌,见证着它朝夕奔梦的现在,也必将见证它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