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礼貌用语对比
2014-10-21陈琼
陈琼
“入乡随俗”说的是要了解对方的习惯特性,才能更好的交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注意英汉文化的不同也是更好掌握英语学习的前提。这里主要是从礼貌用语中寻找差异。礼貌用语是交际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恭维语和自谦语
中英在恭维语和自谦语的用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方国家在受到恭维和赞扬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恭维着不一致,令人难堪,所以当有人夸奖你事情做得好时,你应该说“Thank you!”.别人说你球踢得好,你应该说“Thank you!”,说你长得漂亮,你也应该说“Thank you!”。但在我们国家,面对表扬却不能这么直率,对待别人的恭维或称赞人们习惯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比如:“哪里,哪里”,“不行,不行”、“不敢当”、“过奖了”、“你抬举我”、“别损我了”,“我要是漂亮,天下就没有丑人了”等等。学者拉里·阿·萨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西方人有生以来就受着全力竞争,努力争先的教育,他们极为重视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将自己从集体中突出出来,以求充分表现自己。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则强调群体意识,人们重视集体的作用,不喜欢突出个人。因而在礼貌用语方面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自谦习惯。
二、称呼语和角色语
在中国,孩子一般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等等。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礼貌,不懂规矩等。我们不仅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取称呼家人、亲属,而且喜欢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朋友乃至陌生人。比方说,把跟自己祖父祖母年龄相仿的男性叫爷爷,女性叫奶奶;将比自己父母年长的女性称为大妈或阿姨,男性称伯伯或叔叔;有时和辈分相同的人在一起,把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大哥,女性称大姐。而在工作场合,人们较喜欢使用职务称呼。比如中国的行政职务。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小小班组长,都可以用作称呼语。这一方面主要体现了对被称呼者的尊敬,也体现了对其身份、地位的重视。汉语的称呼中,有尊老的传统和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老+姓”。像“老陈”“老张”等,这正是突出对方比自己年长,透出一种尊敬。特别是在学术界,对某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常常称作“某老”或“某老先生”,像在文学界,人们常常称呼巴金为巴老,称呼郭沫若为郭老等。汉语中“称呼”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可以用“上下长幼尊卑”几个字来概括。
而西方,因为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东方截然不同,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自然相差悬殊。具体地说,主要差异表现在“称呼”时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街+姓”的方式。尤其是近年来,西方社会交往中的相互“称呼”似乎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雇员、年轻人乃至一个家庭中的子女在称呼他们的上司、年长者、教授以及父母等都直接用他们的名字。这显然是一种试图消除社会地位差异的强烈愿望的表示,或者意味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
三、致谢语和道谦语
致谢语也是一种文明礼貌语言。当别人为自己花费了精力和时间,付出了一定的劳动或在物质上提供了方便,在精神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或帮助自己解决了困难时,往往要向对方表示感谢,感谢的话语就是致谢语,或称道谢语。在西方,使用“谢谢”比我们要普遍得多。他们时刻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在家庭成员之间也不例外,比如说,妻子给丈夫倒杯咖啡,丈夫就会说“Thank you!”等等。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和他们不一样,我们会觉得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英汉之间有几个明显不同的方面:第一,夫妻和亲属之间不说”谢谢”,否则会有关系疏远的感觉;第二,受到表扬或恭维时,一般不说“谢谢”,以免给人不谦虚的感觉;第三,对理所当然的服务一般不予致谢。另外,在致谢语表达方面汉语也有别于英语。比如,中国人接受礼物时喜欢说“让您颇费了,真不好意思”。“收到您这么贵重的礼物实在是不好意思”.受请吃饭时说“给您添麻烦了”。而西方,会直接说,很丰盛的晚餐,我很喜欢之类的语言。
不同的文化在使用道歉语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差异,西方人对道歉语的使用频率及范围都高于中国人。道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论冒犯了什么人,他们都会道歉,即使有时冒犯的程度微乎其微,他们还是要说一声“Sorry”。我们的道歉率低跟中国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的“上尊下卑”的人际关系仍然有一定的关系。对我们来说,道歉的社会功能是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如果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守其本分“即上级、下级、长辈、晚辈、朋友、妻子等等”,这种和谐就不会被打破。而西方文化中,社会结构是平等取向,这就决定了道歉的社会功能是维持平等秩序的弥补手段。
四、禁忌语和委婉语
“入乡随俗,入国问禁”,这点很重要,违犯语言禁忌的人,很容易造成误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很重視。“老”是自然规律,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老”这个词会有不同的反应。在中国“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对“老”有许多赞誉之词,如“老骥伏枥”“老马识途”“老当益壮”等。然而,提起“老”字,西方人则有谈虎色变之感,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老就意味着青春已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无用。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民族间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衡量事物的标准,反映在礼貌问题上同样如此许多本文化习以为常的礼貌用语,对异文化的人来说可能感到很奇特,甚至难以理解或被视为不礼貌,这往往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原因所在。因此,平常中要注意积累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