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小学美术习作的多元评价建议
2014-10-21杨洪
杨洪
摘 要:在藏区美术教学的小学阶段,美术习作的评价应重视评价过程的调控、激励。同时,评价手段应多元化,以多元化评价化作驱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以学生的绘画、手工制作、操作实践为依据,从而对学生习作及美术学习形成评价。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鞭策、调控、修正学生美术作品。
关键词:多元评价;协调发展;评价优势;过程评价
小学美术新课标要求小学美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并借助于美术教与学的手段。
一、美术习作的互动评价优势,促进藏区小学生审美意识的完善
藏区美术习作的评价必须废除教师的“一言堂”。“一言堂”的这种评价过程带着强制性的主观霸道色彩,违背了美术教学的发展理念。因此学生美术习作采用的评价形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学生习作现了学生本课时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时表达了儿童的兴趣爱好,体现了本地区学生受区域文化艺术熏陶,民族风俗影响,展示了学生个体的习作思路及学生视野能力训练、操作能力体验的综合形式。而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互评、小组评价、班级评价,促使学生交流能力、描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升华。
二、习作过程评价,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过程与其他科目的区别在于培养学生通过习作展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程度。而这一过程重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操作才能展示,由此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所以在学生操作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更需要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引导评价,让课时内容、教学任务与学生习作形成整合。比如人教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课《纸片插接》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纸片造型完成得不错的插接过程中存在着构图、思路及整体构思上的差异,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习作完成得相当出色。藏语班学生有一个小组竟然完成了藏族佛教艺术中的“四象”图案插接,习作惟妙惟肖,构图恰到好处,学生把民族艺术作品展示在习作中体现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不乏教师的引导及评价指导及时更正。所以习作过程中及时评价是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无需课后习作评价,形成“马后炮”之不良效果。
三、个别评价学生习作,启迪学生潜质,拓展学生美术实践兴趣
教师在学生习作评价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个人兴趣及思维方式的不同采取个别评价的方式,不作具体要求,从学生习作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对美术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三年级美术《爬升玩具》这一课时,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教学任务接近尾声时,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制作的会爬升的玩具,喜形于色,跃跃于试,抢先发言,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时我注意到了平时最调皮的××××同学,他看到别人的展示,脸上露出了羡慕的神情,我再看看他的作品,竟然是一整条麦穗上面用细线拴了一张指甲盖大小的卡片,上面画了一只七星瓢虫,我走过去,叫他展示自己的作品,他紅着脸,低下头,两根手指轻轻地把麦穗拿起来举过头顶,这时全班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笑得前仰后合,我问他:“你的玩具会爬升吗?”他没有说话,把麦穗小心地放到左边的袖口中,轻轻地左右扯动袖口,麦穗连着的小瓢虫片片,慢慢消失在衣袖中。这时同学们都不笑了,惊诧地看着他。然后他拉开衣服,把手伸进衣袖从快到肩膀的地方取出了麦穗,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然后我接过他手中的麦穗,对这个简单的会爬升的玩具作了利弊评价,并给全班同学作了麦穗之所以可以爬升的原理作了解释,同时告诉同学们这个玩具上面的麦芒有可能划伤皮肤,又对××××的玩具作出了有创新意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的中肯评价,使学生了解了自己习作的不足及创新之处,开发了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及对自然的观察运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升华学生学习兴趣,延伸习作带来的喜悦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则更要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因此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不同的标准驱逐学生对美术的压抑感和挫折感,因此学生习作的总结评价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心理需求及爱好取向,同时结合本地区区域实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创作,并因此延展创作兴趣。
总之,藏区小学美术习作的评价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地域文化艺术实际,结合课程标准,改变以往教师主观统一批阅作业,按同一标准给予肯定或否定学生习作的弊端。联系区域实际及艺术底蕴,改善学习状况,确保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升温。
(作者单位 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藏文小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