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的“芳香剂”

2014-10-21刘冬梅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9期
关键词:声响水乡境界

“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在语文教学中有专家与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借天机老人之口道出了武学的三重境界,有位老师改编了一下其中的几个字,于是就有了对“倾听文本细微声响”最高境界的阐述:“解读高手的三层境界。第一层就是:手中无本,心中有本。第二层境界是:手中无本,心中也无本。到了本即是我,我即是本时,人本合一的境界才算解读至境的登堂入室。最高境界,真正的解读巅峰,是要能妙渗造化,到无本无我,本我两忘,那才真的是无所不至,无坚不摧。”教师如何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找准文本的“眼”呢?

一、采用多重视角倾听文本细微声响,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是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态度。“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文本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和依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得到的应该是通过我们的细读让文本呈现应有的多种状态,使我们能够通过多种视角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

1.要立足于读者的角度,活在文本中

这就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进入文本时的姿态。在读者的眼中,文本是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需要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激活、点燃。细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在揣摩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重新把握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心声。如果教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细读文本,开启自己的生命,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其中一个角色,让文本带着你游历其中;以直接拥抱文本的姿态,用心聆听文本的种种言说,用心察看文本的种种景象,这样的细读带着感性、带着诗意、带着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和珍惜,才能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此时,“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你的精神世界有多大,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深。

2.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在文本中

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要建立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这就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学生”。

3.要立足于教师的角度,教在文本中

作为教者的细读,是多种角色融合的细读。以读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仍不够,作为教者的细读,是专业解读。教师的细读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更好地扶助学生,考虑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語发展、文化熏陶。

二、采用多种方法倾听文本的声响,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深入教材,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精髓的理解,读出文章真滋味。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文本细读呢?

1.不合理处着眼,体味文章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水乡歌》,整首诗抓住了水乡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生活富足的特点,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鲜明、形象、秀丽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更是真切反映了水乡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

2.留白处着眼,体味人物的人格魅力

空白是文学的艺术,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文中留白,引导学生理解空白,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越是伟大的作品,似乎留白就越多。“于无声处听惊雷”也正是它的精妙所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留下了很多艺术性的空白:或省略部分内容,或略写某一情节,或隐藏某些意义,等等。

3.背景处着眼,体味文章的内涵

强调教师细读文本,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并不意味着排斥引入文外资源。必要的资源引入,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用王尧先生的话来说,“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总之,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就是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就是慢走细赏去邂逅经典和精彩。在细读文本的实践长途中,我们会慢慢积累起敏感的细读感知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细读体验和细读方法,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方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芳香。

作者简介:刘冬梅,女,出生年月:1981年11月26日,本科,作者单位:广汉市宏华外国语学校。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声响水乡境界
落叶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水乡哪里美
品“境界”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掌声响过再敬礼
掌声响起来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