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2014-10-21洪金国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洪金国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学数学;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可以说无处不在,学生正是经历无数次的“解决问题”,无数次的知识“碰撞”,“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得到了提高,结合新课标理念,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尝试,下面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迎刃而解

认知理论认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创设现实的、直观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把学习内容和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循序渐进,让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解決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计算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实践活动的情境。在一个玻璃缸内放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先将一块规则的长方形小铁块缓缓放入玻璃杯中(铁块下沉浸没)使学生亲眼看到水从玻璃杯中溢到玻璃缸内,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夹出小铁块,玻璃杯中的水明显浅了一些,再把溢在玻璃缸内的水重新倒入玻璃杯内,又见满满的一杯水。最后让学生重复此实验过程,但放入的却是不同的长方形小铁块,这时学生悟出了长方形铁块的体积与溢出水的体积有直接的关系,并且两者的体积是相等的。通过这样的实验使学生兴趣盎然,充满自信,整堂课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其乐无穷,印象深刻,“解决问题”水到渠成。

二、综合比较,让模糊走向清晰

比较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客观事物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有相似处又有相异点。通过比较既可以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对比较的事物拥有更全面的认识。例如:在小学数学乘法定律教学中,常听到教过这一内容的老师说:“学生学完三个乘法运算定律后,做综合练习时,定律使用张冠李戴,真是越学越糊涂。”笔者也有同感,究其原因,通过对学生所做练习进行分析,同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发现练习时错误的根源主要在于学生对乘法三个运算定律内在的相似点和相异点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模糊不清,混淆是非。根据学生的这一“病情”,教师又应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呢,笔者认为综合比较仍然是一种好方法。如:把40×(50×25)与40×(50+25)放在一起比较,相似处真多,犹如一对“双胞胎”,但仔细比较存在着相异点,正因为这一相异点,决定了他们选用的运算定律不同,其运算的结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三、巧打比方,让事理与算理相通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算理”的学习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正确运用“算理”,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变简单,并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反之算理误用了,简单的问题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并还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果。由于数学“算理”有它特定的内涵,因而解决问题应该符合算理,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教师有时可以采用打比方的方法,结合学生经历过的事情,以简单明白的“事理”来说明变化的“算理”,促成问题的解决。例如:学习“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时,这是由一种算法转化为另一种算法,即算法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多样化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难于理解,于是在课堂上就打了一个比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好比老师现在要将两只鞋扔到教室外面,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只一只的扔,另一种是先将两只鞋捆绑起来再扔,其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将两只鞋扔到了教室外面。”通过这一比方,学生很快明白了减法性质这一“算理”,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印象深刻,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打比方,让事理与算理相通,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既有趣,又有用,是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总之“解决问题”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有好多,关键在于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要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想必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的真知灼见和有效策略都将会在课堂中大放异彩。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用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