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学生朗读的心灵
2014-10-21黎红
黎红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朗讀课文时,学生往往无精打采,原本优美生动的课文变得“冷冰冰”“干巴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软弱无力的,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国庆节前夕,我上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欢庆》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写给祖国妈妈的诗歌。词美、景美,让人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诗歌。当我朗读诗歌时,我被深深地感染了。然而,那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学生却无动于衷。我的劲头一下子消退了。我想,也许是自己投入不到位,还没有真正感染学生。于是,我又抖擞精神,清了清嗓子,又重新读起来,读到动情之处,还情不自禁地加上了肢体动作。没想到,就是挺随意的几个动作,竟吸引了孩子们,脸上多了许多惊喜。有的学生还饶有兴趣地表演起自己中意的动作来。我想,何不抓住句中的动词,配合适当的动作朗读课文,我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个性化地朗读,配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沉闷的课堂转眼活跃起来,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增,孩子们那“欢庆”的情绪尽情地释放了出来。紧接着,我播放雄壮的乐曲,指名朗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在纵情的朗读声中,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他们仿佛看到了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了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这样教学,使学生很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含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了文章的寓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用表情、动作朗读,重点辅导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根据青蛙和小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抓住时机,配以美妙、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诱导学生进入角色,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不由自主地动起来,表情也更加丰富起来,有声有色地朗读。随即,让同桌学生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学生个个活灵活现,有的像一只只傲慢、自信的青蛙,有的像一只只诚恳的小鸟在劝说着青蛙……这样文中所描述的青蛙、小鸟的形象在学生的表演下变得栩栩如生。太多太多情感的流露,让我深感孩子们是多么的天真可爱!
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即兴朗读,就是要把作者透露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信息在读的时候真切地传达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对词语、文意的理解和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编辑 李建军